MarkHsu \$m[1]:Vincent Chang started J-term 2002
ex-McKinsey
currrently at ABN-AMRO doing equity research covering the Financial sector in Tw.
Pretty famous. Below is from Business Weekly.
張進森六十四年次,台大財金系畢業,當完兩年兵進入顧問公司中,知名度最高的麥肯錫公司服務,公司的政策是做滿兩年就得離開,或者讀書,或者進企業服務,張進森卻被麥肯錫再聘任一年,並且拿到獎學金,在美國哥倫比亞攻讀MBA一年半,今年暑假繼續回麥肯錫服務。對他來說,要過無憂無慮的下半輩子他不加思索即說:「一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億四千萬元)!」
「你就是要build(建構)一個很大的夢,我不會當錢的奴隸,但沒錢很難過隨心所欲的生活。」張進森從學生時代就知道該如何利用錢來做工具。
念大三時,他為系上辦活動,當時新銀行正紛紛冒出,他就與同學拿著簡報到處募款,「系上做的通訊錄,背面常有餐廳三百元折價券之類的,我覺得那格局太小,加上在青商會有許多經驗,最後我為系上籌了五、六十萬。」升大四的暑假,他爭取到在花旗銀行做實習助理,兩天上課,三天在花旗,直到當兵的前五天。
從大學時代就是好朋友的葉昌明表示,到目前,張進森大概只有一件事感覺挫敗,就是當年沒有考上預官,「由於國軍實行精實方案,台大的管理學院不過考上十幾人,也是非戰之罪吧。」葉昌明解釋。
張進森則否認這種事會成為人生的挫折,他分享至今遇過的工作挫折,是在麥肯錫的一個複雜專案上,高估自己可以在較短時間裡完成,結果並不如想像,還好上司幫忙救火,專案也順利完成。
企管系學生之間常常口耳相傳,麥肯錫這樣頂尖的國際級顧問公司,一個專案大多從新台幣千萬元起跳,而負責專案的人通常兩隻手指頭就可以數完,而這樣的公司有一種「up or out(升遷否則走路)」的不成文規定,若非是金字塔裡的優異分子,也不可能待太久。
第一個專案與張進森共事、同事六年的王磊智說,麥肯錫在張進森赴美讀書前,就歡迎他回來繼續工作,這是很少的案例,更何況張進森還拿到由麥肯錫贊助的獎學金讀書。
「我不是能靜下來的人,人生不要後悔,不要虛度,錢當然是一個目標,有目標就會有動力……你必須要設一個遠大的目標,然後go for it(為它全力以赴)……沒有reach(達到)一個大數字,我不覺得要停下來。」
根據《商業周刊》的調查,六年級生回答「人生一定要過得爽」的比率,比其他世代都高,張進森雖然沒有講出這個字,卻同樣可以讓人深刻感受到。
張進森有一個比起別人算優渥的家庭,父親有好幾甲的魚池、鴨寮,家住在中壢的別墅。也因此,他認為父母給他住那麼大的房子,生活無虞,他也希望將來讓自己的家人享受同樣環境。「從小想要做什麼事父母都支持,沒什麼事是因為金錢不允許我去做的,金錢從來不是一個很大的考慮因子。」
再仔細思量,他說,可能在人生路上每個關卡包括考取建中、台大、進麥肯錫工作、赴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最後,每件事都如願以償。「所以,我必須設一個放得很遠的目標,這樣不用每兩年我就要換一個目標。」
該怎樣才能有這筆錢呢?夢想很美,但還不確定怎麼做。「我沒有很實際的點子,但我知道就是不能領死薪水。……我只知道,現在若不做一些事情,不去犧牲一些東西,那永遠達不到人生的目標,可以說,錢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人生的全部。」張進森解釋著。自己的人生的目標是:走每一步都不要後悔,掌握可掌握的,做好每件事。
的確,六年級的目標並非全在錢的本身,然而,他們對於錢的概念,又比四、五年級來得清晰。
張進森說:「如果要我放那麼多精力在工作上,就要有能與工作能力反應的薪水。」在他眼裡,他的工作環境沒有讓他眼高手低的機會,「有挑戰、要求高的工作,會給你較多的學習、接觸機會。」他將失敗率極高的工作定義為「高難度的」,因此他和這次調查出來的六年級結果一樣,他會「很有嘗試的意願」。
曾有人撰文指出,普遍的六年級生「逐漸喪失吃苦耐勞、解決困難、承受壓力與挫折的能力」,然而,殊不知上一代對「吃苦、困難、壓力、挫折」的定義,已經在六年級身上悄悄產生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