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應也不少
最近仔細看了usnews上排名的
驚覺除了top10-15 其他與BW排名大相逕庭
舉些USnews例子來說吧
1.Ohio State University (Fishe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 (Carlson)
這些17 19th 排在BW竟成了第二tier
2.
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Kelley)
Texas A&M University–College Station (Mays)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McCombs)
同名次 各居23th
Purdue只到27th
3.Arizona State University–Main Campus (W. P. Care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Broa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這個再bw排第三tier top50邊都沾不上)
硬是排在以下名校之前
Georgetown University (McDonough) (DC)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Smith)
這兩個對於台灣人是名校的學校在BW也是1st tier
落在
Texas A&M University–College Station (Mays)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Main Campus (W. P. Care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Broa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這些BW上面是2nd 甚至3rd tier
4.Vanderbilt University (Owen) (TN)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Olin)
這兩間則掉到39th
記得BW的WU幾度還入前20
無意褒貶各校
如只單一根據either BW or USnews 來選校 可能會覺得扼脕
但是對於16名後就排名眾說紛紜的學校
是否就如我同學所述應把這些學校是作一個tier 反正都一樣啦
因為可能念完後 這種排名的變動會讓你吃驚 像買股票一樣
我知道申請時要認清學校 看有否fit
可是 申請前沒時間充分了解
申請告一段落投入時間visit 學校 跟校友談 才知所知也是皮毛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當真就得等到念了才知道
這樣代價是否太高?
AWA不是交了大家不要錯誤類比 不要以古喻今嗎
別人的經驗 是否可以當成自己的? 現在的排名及資料 是否可以撐到之後就業
這樣一考量 又回歸基本面 一切從簡 從最簡單的媒體ranking表來看 清楚又簡單
以結果論來說不就白走一遭
但可以看的出的是
OVERALL人文科學各領域都強的名校 MBA並不可能名次掉太多
想想 如果之後找intern 在美在台覓職
真的有人看看15及名校除外的mba ranking嗎
如果沒有 像我申請ranking 20-30學校的作法
計較那一兩名 及單一source/標準(BW)下的 接近1st 2nd tier邊緣的學校
不就愚蠢至極

唉突然覺得應該申請 花這筆大錢去念應該買個不後悔
或如大陸人般 無獎學金不念
當然這要用時間來換 ex:AT 工作經驗
~對申請20名後mba的VK午飯前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