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esun \$m[1]:
MBA似乎不是一個讓你增進專業知識的地方,特別是增進你本身既有的能力
但能讓你視野大開,因為它的課程設計包羅萬象,不侷限在某一個領域
換句話說,MBA是培養"專業經理人"的地方
若你本身就是財務背景出身,相信你很難在普渡,甚至其他學校(UPenn, Chicago, NYU等財務名校除外)得到更多的知識,相信一般學校的FINANCE課程就是Moderate而已,所以你想唸FINANCE(哪種?財工?理財?投資?),那你應該要去念MSF、MSFE或PhD,繼續"深造"才對
MBA應該是個幫助你往高處爬的地方,你的FINANCE SKILL應該再你來以前就具備了一定的水準才是...
若你本身不是FINANCE背景,那你當然會覺得學了很多東西,從0到1,是無限大,但這又不代表你真學會了FINANCE,依普度標準學了五堂課就叫FINANCE CONCENTRATION,這邏輯到底在哪?台灣的大學訓練可能都比較紮實。
在美國混飯吃,身分、語言、專業能力都是缺一不可。當你什麼都具備,念什麼學校都ㄧ樣,美國當地、區域的公司還是會僱用你,若想回台灣,就選個便宜,台灣比較知名的學校可能比較有幫助。若你念FINANCE是想進大投資銀行,那真的不太可能,他們是很講血統的,普渡血統已經不純正。投銀的function太多,IB重身家背景、VC講產業知識、Research需要行銷技巧,有些不是Finance強就真的能做,有些也不是真的需要財務強的人,依我的經驗,以前很多人在IB懂財務的人未必很多,你懂財務但工作未必就用的上。很多時候你的父執輩幫你鋪的路,你對產業累積的Sense,或是你的個性等等因素都影響著你的未來。
厚植個人的能力,真的是你惟一能做的,剩下的交給老天。
在PURDUE要怎麼厚植實力呢? 我可以想到的只有原本自己已經熟悉的領域加上學校強的領域。相當欣賞你透測的分析但是看完之後反而覺得自己前途有點茫然...
0到1是無限大真是太好的比喻了
我很佩服許多人晚上還可以繼續準備個人證照考試。我個人意志力或是體力太差了?每天MEETING跟閱讀結束就很想倒在床上什麼也不做,有時閱讀還沒結束就倒在沙發上睡死了。上課PARTICIPATION純粹看你想不想BS,有些人(也有很認真準備的)發言應該都只是憑個人「機智」在胡謅吧,一聽就知道沒有看書或是剛剛看完CASE。
相當同意MBA不是真得在學工具,而是怎麼用工具。這時你的TEAMMATE對你能學多少就有差了,有些人用起試算表像是小朋友玩wii一樣強,有人市場分析能力還有熟悉度已經到了economist得程度了,更有人經濟學好倒可以糾正HBS裡CASE不當的引用數字。跟這些人同組如沐春風。(相較之下,跟我同組應該有如落入糞坑吧)
當然也有一些不是很好的例子:有人用NPV評價PROJECT時會說,因為這個投資
風險比較大,所以我們應該
調整discount rate。並不是說Discount rate一定是根據WACC或是市場報酬率,也沒有說
風險就一定是β。企業評價價並非只有一種方法或是一定要怎麼做才是對的,但是這種似是而非的作法在PURDUE這種財務不強的學校確實會發生,要靠跟TEAMMATE切磋或是上課厚植實力實在有些為難。
順便欺負一下策略教授,如果有聽過experience curve跟learning curve,應該知道計算公式不同跟代表意義有些不同,可愛的教授用Total Cost跟Total production得變動做出第三種,還用大大標題learning curve。當然你還是可以看出趨勢,但你如果真的學了這種計算帶回公司可能淪為訕笑的對象吧。
但是這裡跟其他MBA一樣的是你可以擴展的你的人際關係。某地方看到,人脈是指有效的擴展有用的人際關係。至於人際關係卻可能是你人脈的阻力。對亞洲學生而言,可以更瞭解美國人的想法,還有生產管理上的看法。另外一點很特殊的是(其他學校其實也有),PURDUE有收很多自己藥學系大三成績優異學生讓他們進入MBA,這些人雖然很嫩,但是表現一點也不遜色,雖然稚氣比較重,但是對於將來要在美國工作,共事者年齡可能都很小,這是相當不錯的經驗,習慣以及被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