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和《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和《商業周刊》的四份MBA排行榜單,雖然評選標準各有側重,但依然有相通之處。它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市場價值和市場反應,注重調查MBA畢業生薪酬、雇主意見及MBA畢業生對商學院的滿意度等,和商學院的辦學宗旨一脈相承。
《華爾街日報》更注重雇主意見,它只對到商學院招聘MBA的用人單位展開調查。其中的評比標準主要包括學生質量,以及學校職業服務辦公室對各項要求的應對效果。
招聘企業遴選MBA畢業生的標準相當一致,他們最看重候選人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團隊合作傾向、個人品德和操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許多企業還重視候選人的工作經驗。招聘企業也不止一次地表示,對盛名難副、自吹自擂的畢業生是如何的厭倦。
《經濟學人》排名的初衷是指導全球MBA投考者為未來投資,考慮就業及晉升機會、個人發展及教育經驗、薪酬增加和人際網路的發展四大因素。
《金融時報》只對MBA畢業生和商學院進行調查,沒有雇主調查這一項,但增加了校友推薦一項,即要求某屆校友寫出他們最願意聘用MBA畢業生的三所商學院。它把學生畢業3年後的年薪、學校培養的博士生數量作為很重要的評價標準。
《商業周刊》始終把消費者滿意與否作為衡量學院質量的關鍵指標,從商學院、MBA畢業生和雇主三個維度展開全面調查,其中畢業生就業情況及薪資這兩個“反映畢業生市場行情的指標”是調查核心。商學院反應微妙
商學院對各種各樣的排行榜的反應各不相同。像哈佛和沃頓這樣已確立“江湖地位”的商學院,對排名往往不太熱衷,這也是導致他們在排行榜中通常並不靠前的主要原因。而那些後來者則會積極參與這樣的排行榜,因為第三方的評比往往能讓他們在招生、吸引師資和學生就業方面獲益良多。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 ... 611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