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GMAT論道系列之七--------放得下和走得遠(已補全)

二戰和多戰考友探討經驗教訓, 專業分析考生備考誤區, 機經, 臨考叮嚀

版主: shpassion, Traver0818

大仙GMAT論道系列之七--------放得下和走得遠(已補全)

文章Behemoth » 2011-03-14 23:58

大仙GMAT論道系列之七--------放得下和走得遠(已補全)
第六講中,對之前給出的一些題目,著重給出了每個題目不同角度的解題切入點,意在啟示讀者,同一個題目,要是願意琢磨,那實在是太多東西可以琢磨了。這也是為何我在論道系列第一講提到的,縱然窮其一生,也難全面窺見全貌的原因。作為一個研究了GMAT9年的專業人士,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也許因為我的資質駑鈍,不過,對我而言,讀懂GMAT的每一個眼神, 5000小時,不夠。然而,人生有多少個5000小時可以揮霍?於是,便有了:
(1) Problem Oriented還是Goal Oriented

在商業語境下,這兩個概念很容易闡明。形象的說,前者的意思是,出現了疑惑,就立馬去解決,把做事等同於解決問題,後者的意思是,一切為了目標服務,當然目標分長期和短期,在為目標服務的前提下,倒推該做哪些事情以達到目標。

從商業實踐看,前者顯然是一種錯誤的思維,類似於滅火。任何一個企業永遠有無窮多的問題,但是解決問題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目標,不論這個目標是什麼。比如,國美出了黃光裕案,難道就等打完官司才經營了嗎? XDF的老俞長得不夠帥,難道就要整個XDF歇業,等老俞整容完畢再開業嗎?
這裏面就有一些深刻的智慧:
A要善於區分哪些問題直接影響企業的目標,在這些問題裏面,哪一些影響的程度又大一些?
B分辨哪些問題是可以通過實現企業目標而解決的,比如, XDF做大了,人們也就不注意老俞是否足夠英俊了。這就是鄧小平所說的“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C善於對解決問題的先後進行排序,而不是鼻子眉毛一把抓。
以上的智慧想必是考友容易理解的,考友們同時也應該知道, GMAT考試,實際上就是測試一個人是否在商業環境裏面有正確的思維方式的,那麼以上的智慧,在該]考試的應試思維裏面,應該有明晰的映射,但是多年的從業經驗給我的感覺是,大家仍然很難走出“Problem Oriented “的怪圈,就是把大量的精力浪費在對題目本身各個知識面的窮盡,而不是得到正確答案的途徑上,儘管這兩者有所重疊,但並不相等。
(2) 你要往哪里去?
如管理企業一樣,參加考試也應該有個明確的價值訴求。到底希望通過這個事情達到什麼目標,從而倒推以什麼樣的方法去做這個事情。從提高英語水準的角度看,GMAT考試到底有多少功能,見仁見智,有人原來基礎差,通過這個考試英語水準得到提高一大截,也很正常,有人原來英語就不錯,考試對英語提高不大,也有可能。但顯然的一點是,很少人是單純為了提高英語水準參加這個考試的,因為大家都知道,提高英語水準的途徑很多元化,GMAT甚至不是效率最高的途徑之一。大部分人的目標定位都是接近的,即通過考試獲得一個能接受的分數,如果能順便把諸如英語啊、商業思維啊之類的提高一下,也不錯。
這就引出了第一點裏面提及的Problem Solving Oriented思維的極大危害:如果試圖研究每個題裏面的所有細節(再次強調,我不是提倡不應該研究題目,而是不提倡在時間為稀缺資源的前提下,置尋找合理的解題路徑不顧,而全副身心研究題目本身),實際上混淆了你對自己的定位:請問,仔細琢磨題目每個細節的人應該是誰?是GMAT命題組和GMAT輔導教師。
有的同志說,語言點多知道,總是越多越好的。理論上是這樣,但是多年的實踐告訴我,以英語為非母語的中國考生,往往很難對英語體系的所有語言點窮盡,更多是一知半解,卻又認為自己知道,處於兩邊不到的狀態。這樣帶來的後果還不如堅定地以若干主流考點切入去解決所有問題,去追求大概率事件。因為,腦子裏面過多的,沒有經過整理排序,形成體系的判斷選項正確與否的工具,很容易帶來這樣一個後果:
(3)草木皆兵與不聞不問
請看一道本來非常簡單的題目:
Thelonious Monk, who was a jazz pianist and composer, produced a body of work both rooted in the stride-piano tradition of Willie (The Lion) Smith and Duke Ellington, yet in many ways he stood apart from the mainstream jazz repertory.

A. Thelonious Monk, who was a jazz pianist and composer, produced a body of work both rooted
B. Thelonious Monk, the jazz pianist and composer, produced a body of work that was rooted both
C. Jazz pianist and composer Thelonious Monk, who produced a body of work rooted
D. Jazz pianist and composer Thelonious Monk produced a body of work that was rooted
E. Jazz pianist and composer Thelonious Monk produced a body of work rooted both

老考友們應該都知道,這題目得到答案的過程堪稱簡單,A,B,E中both 和and引導的部分不對稱,全部排除,CD對比馬上發現C沒謂語,做完。

草木皆兵,在於一些考友不良的閱讀習慣,使得他們首先關注了C,D選項中Jazz pianist and composer Thelonious Monk的寫法,並疑心這裏有一個歧義,即不知道是兩個人還是一個人。我想,一個正常的,英語不是很出色的中國考生,看到這個地方,產生這樣的懷疑,是很正常的,也是無法避免的,我想評論的,不是英語水準,而是:

(1)一個考生為什麼不優先去關注板上釘釘的平行結構和謂語缺少這種無比確定的判斷方案,而去對這種因為個人英語水準等因素會產生不確定性的考點疑神疑鬼?

(2)為什麼這個考生的眼睛會首先關注了這個地方?

(3) 實際上,這裏所謂的“歧義”,是我們非英語母語考生,對英語知識一知半解產生的,因為如果是2個人,應該寫成a XXX and a XXX,以表明是2個人。但是有多少考生,在考場上會冷靜地思考問題到這個程度?

如果考友反思自己的解題習慣,會發現這種草木皆兵的心理體驗,會經常困擾你,並在考場上達到極致,導致了大量準備特別充分,訓練量特別大的考生,分數反而極低。因為訓練中積累的各種工具,產生了互相干擾,就像給病人用藥,各種抗生素有抵消作用一樣。

“不聞不問”,不是指平時訓練馬虎,得到答案就好,而是指應該養成執行若干個簡單的、大概率覆蓋工具的做題習慣,在考場上堅決貫徹之。訓練的目的,是為了讓使用這些有限的工具更加嫺熟,在考場上,要容忍“不聞不問”,即堅決的目標導向,抑制住自己的糾結和草木皆兵。對流程的論述可參加本人的第四和第五講。

最後說一點,中國人多年積累的知識庫,實際上很可能已經超越了命題人本人對一個題目的研究。也許個別題目中所謂的歧義、指代不明,實際上因為命題人緊盯著主考點,根本沒注意到,更談不上指望考生用這個來解題。所以,這是不是一種GMAT考試裏面的“過度解讀”呢。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在小學階段讀的魯迅他老人家的文章時候,老師強迫咱提煉的中心思想。。。。。

正是:

著者本無心,閱者偏有意
Eric Chang
MBA Class of 2008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頭像
Behemoth
管理員
管理員
 
文章: 2948
註冊時間: 2004-09-10 18:19
來自: Boston

回到 GMAT 機經分享 / 考試心得經驗談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6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