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台灣創投己死(系列四之一)

CFA資格考試,以及投行生涯討論專區

版主: evelight, rolando

[轉貼]台灣創投己死(系列四之一)

文章agk99 » 2006-07-05 14:05

資本市場不見了 創投難展身手

■ 記者 許維真、黃昭勇

「台灣創投已死。」富鑫創投董事長邱羅火平靜地說,這已經不是第一位創投家這麼說。案源減少、制度轉變、政局動盪導致股市本益比偏低,讓台灣的創投進入難以成長的窒息空間。
根據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以下簡稱創投公會)的統計,1990年代後期,台灣創投公司的家數由34家增加到170家,管理基金規模從187億元激增為1,280億元,六年內成長將近七倍。

但2000年的科技泡沫化後讓全球景氣消退,台灣創投資金高度集中的科技產業案源驟減,當年度政府宣布取消「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中20﹪投資抵減措施,也讓新募資金面臨短缺命運,創投紛紛將有限資源轉進準上市(pre-IPO)階段的案子。

新創事業由於風險高,少了創投業的點火助益,是否對台灣這幾年整體創業環境產生衝擊?台灣創投業又要如何突破案源與資金雙邊緊縮的困境?除期盼高科技產業的持續成長外,台灣創投能否在現行的產業脈動中,找到另一種出路。本報特以專題報導,一探台灣創投業的未來。

「目前early stage(新創階段)的案子找錢實在辛苦,」華鴻創投集團總經理何殷權道出新創募資的困境。他說,以前技術創新具備價值,大家願意等價值倍增,近幾年金融環境走下坡,越等越吃虧,環境不好時產業經營更辛苦,有雙重風險。

何殷權說:「late stage風險低,賺多少算多少,雖然獲利不高,但至少會讓創投投資人股東較放心。」

一般創投基金平均七年要獲利出場,新募基金只有前兩年比較有辦法去找新創(start-up)公司養案,因為新創公司沒投個五到七年,很難有好的報酬出脫。這幾年新募資金數量減少,能投新創的比例也連帶降低。

創投的使命
原應投資新興產業,若要搶準上市,券商金控自己做就好了...

據統計,2001年台灣新設創投家數由前一年的32家,銳減至七家,募集資金從2000年的246億元,急速降低至60億元,衰退75.53%,當年投資案件數只有614件,是前一年1,850件的三分之一。

「依照國外對創投的定義,早從種子期就開始投資。但國內創投對新創公司卻興趣缺缺。」歐華創投集團總經理蔡美麗認為,這已違背創投的精神。歐華目前投資組合中,投資新創公司達40%,和同業相比算是很高的。她說:「創投對產業界的貢獻在早期就要進去,而不是跟別人搶pre-IPO。」

1982年便進入交通銀行投資部服務的蔡美麗,一路見證台灣創投業的發展,她認為創投業者必須要有強烈的使命感。她說:「財政部早期推動成立創投,就是希望對國內新興產業有幫助,全新的技術或想法當然有風險,如果要搶準上市公司,證券商和金控自己做就好了。」

不過,在現今創投業的環境下,這股強烈的使命感已被消磨殆盡。 近幾年,創投明顯提高投資組合中準上市的比率。造成這樣的結果,除了反映投資人風險胃納程度的轉變外,國內創投業投資抵減的優惠消失、國內資本市場本益比遭嚴重壓縮、創投股東將本求利的心態,都是摧殘創投業業者培育新秀雄心,改追求短利的元兇。

創投的問題
資本市場缺動能,股市本益比來愈低,壓縮業者投資意願...

創投公會秘書長楊正秋就認為,創投轉做準上市是很自然的事,外界不必批評創投搶做成熟期。她說:「(資金)放在晚期的獲利不多,但為了分散風險,又能幫股東賺錢,這樣做沒有錯。」

創投不投新創公司,台灣政治的不確定因素,造成政局動盪、兩岸不確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由於政局不穩定,資本市場被打壓,台股目前本益比約只有12倍左右,這麼低迷的氣氛,當然引不起資金追逐高報酬的興趣。

麥實國際管理顧董事長方國健很感慨的說:「台灣是高科技產業密集地,理想本益比應要有20倍,對創新創業創投才是適存的環境。」

富鑫創投董事長兼執行長邱羅火也同意這個看法。「台灣創投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本市場不見了。」他說,上市上櫃公司的數目倍增,但股市每天成交量卻只有原本的一半,只剩下原本四分之一的資金動能,又多集中在台積電、中鋼、國泰金等藍籌股上,難怪股市本益比愈來愈低。

方國健解釋,以目前的投資起始成本,很難期待三、四倍以上的回報。如此一來,不如直接在現貨市場上買,何必承擔兩、三年的時間成本,只期待50%的回報?他表示,本益比被壓抑,是台灣資本市場的一大隱憂。(系列四之一)
agk99
超級版主
超級版主
 
文章: 3109
註冊時間: 2004-08-24 22:12
來自: Shenzhen, China

回到 全球金融考試及投行生涯規畫專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9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