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preg_replace(): The /e modifier is deprecated, use preg_replace_callback instead in /home/formosam/public_html/phpBB3/includes/bbcode.php on line 112
FormosaMBA 傷心咖啡店 • 檢視主題 - [轉貼CD] 2006/03 iBT JJ -- reading

[轉貼CD] 2006/03 iBT JJ -- reading

歡迎大家交流TOEFL考試的心得感想

版主: micki, miaoidio, marchmarch, spritee

[轉貼CD] 2006/03 iBT JJ -- reading

文章micki » 2006-04-13 05:24

2006/03/03
我的第一篇講地震波的,沒怎麼進入狀態,而且原先看過關於P波和S波的段子,結果反而比較受影響。詳細內容記不住了,比較多的是比較幾種波的區別啊,哪種不是P波的特性啊之類的。
第二篇講法國工業革命(要不就是歐洲,忘了)。先說工業革命不僅是技術進步,還有社會結構的變革。以後幾段主要分別講法國工業革命遇到的一些阻礙,比如壟斷什麼的。題目照樣是有哪些阻礙呀,以下哪個不是特性呀,然後就是有兩個單詞題。
第三篇講早期人類社會結構的。共講了四種社會結構,從早到晚,主要比較從採集到種植,人數,有無社會階層,首領,有無社會分工等等。主要題目也以比較為主。這種題目比較煩人,要說也不難,就是得一個一個去對,耗時。
老實說我覺得iBT的閱讀JJ基本上沒用,文章長,考細節多,建議大家準備的時候要重在提高閱讀實力,別對JJ報多大希望。
總 體上長度和ETS提供的sample差不多,但我感覺難度比CBT和PBT高,考前做原先的真題基本上是錯1到2個,不過今天做下來感覺拿不准的比較多, 反正肯定是不只錯兩三個了。文章本身讀懂不難,但是做題比較費勁,因為有很多細節定位要回原文找,很費時間。而且原先真題答題的時候基本上是看那一句或頂 多前後一句即可,但iBT的閱讀經常是以段為單位,所以對速度要求比較高。
***********************************
2006/03/17
1.講到光射入海洋 海洋會吸收波長 反射不同的光 / 然後分兩層 / 在不同層看血的顏色會不一樣/ 反射到大氣中會做氣體交換
2.冰河時期後動物絕種的原因 到底和人有沒有關
3.日本文化 是否受到韓國 大陸的影響
------------------------------------------------------
1.講到光射入海洋 海洋會吸收波長 反射不同的光 / 然後分兩層 / 在不同層看血的顏色會不一樣/ 反射到大氣中會做氣體交換
(紅光在海水很淺的部分就被幾乎全部吸收,好像其他顏色的光,除了藍光也被吸收,但是藍光在好像一個什麼深度也被吸收,因此,從表面上看,海水呈現藍色)
2.冰河時期後動物絕種的原因 到底和人有沒有關
(文章主要的意思好像是說與人沒有很大的關係,並且舉出離子反駁。如一些發掘出來的化石。還說了鳥類什麼的)
3.日本文化 是否受到韓國 大陸的影響
(裏面說了日本的語言與韓國的比較相似,但是與大陸就很大不同。還說了陶瓷阿等一些日本的藝術品的獨特特徵。日本的島國位置以及自身的一些地裏獨特性決定了其文化的獨特性,即開放又自成一體。)
4. 印第安人的文化
************************************
2006/03/18
1 講光線對海水顏色的影響,什麼光波,色彩,海洋帶之類的專業名詞看得一愣一愣,再加上還沒進入狀態,狂昏。
2 和3 奇難, 時間也很緊
好像是講日本文化所受到中國、朝鮮文化的影響,要是中文該多好,枉費我看了這麼動畫片,看到日語被翻成英語還是啥都沒感覺。
北美的一種藝術,因為西部運動差點沒落,後人又搜集到博物館保護,也有人延續這種風格繼續創作。
4和5
電影誕生和發展,從為了證明一個馬跑動時馬蹄運動的難題,產生了攝影技術,然後格裏芬改良了拍攝,到戶外拍攝。之後又講了剪接、在同一畫面展現不同拍攝畫面的技術(有題問到這些技術)
是否是人類過渡狩獵導致冰川期的許多種動物滅絕,提出化石證據說不一定是,又提到傳染病、氣候對動物滅絕的影響。
這兩篇還算正常難度。
************************************
2006/03/25
之前的三篇處於昏睡狀態,沒怎麼記得。
我也是做了三部分reading, 5篇文章。後面的兩篇比較有把握:
1、 關於鳥的叫聲:鳥叫本意是用來吸引parents 來餵食,可是同時也會招來predator. 有一種鳥在地面築巢,可是他們的叫聲有 higher frequency, 傳的不遠,反倒不容易吸引predator. 小鳥叫的 most energetic( 好像是這個詞) 的能得到parents 的餵食。

2、關於鳥類遷徙:由於鳥類遷徙時遇到陰天就停下來,所以科學家predict 鳥類遷徙靠太陽指引方向。做實驗,用artifical sun 取代 real sun, 鳥依然朝artifical sun飛。夜晚鳥類遷徙靠star 尋找方向。後面是一個同類的實驗。但是鳥類在向著artifical sun 飛行時,每小時會變換方向15度角,而這也是真實的太陽方向變化的速度,估計是由鳥類自身生物鐘引起的。
----------------------------------------------------------
1、是講古埃及的藝術:
說古埃及文明之所以沒落是因為那個時代和現在距離太久遠了,人們不能完全理解古埃及文明中的藝術。古代埃及的雕塑很有特點,現存的雕塑基本上都是為了紀念 國王或者進行祭奠而建造的,有人物雕像和其他(記不太清了)。雕塑的材料分石頭、木頭等。石材雕塑的特點是被雕刻人物的細節比較明顯,比如可以清楚地看到 胳膊、腿什麼的,而且腿是分開的就像真人一樣。木材的特點是以一個中心展開雕塑,人物的細節不明顯。在雕塑裏可以根據人物的姿態瞭解該人物在社會生活中的 地位,即使不是社會的精英人物。凡是精英人物基本上都是一個固定的姿勢,站或坐表示高高在上。老百姓則是各種姿勢,有種田、放牧、工作……動作。

2、 關於鳥類遷徙:由於鳥類遷徙時遇到陰天就停下來,所以科學家predict 鳥類遷徙靠太陽指引方向。做實驗,用artifical sun 取代 real sun, 鳥依然朝artifical sun飛。科學家作試驗看食物是不是另外一種guide導致鳥類的遷徙。結果發現鳥類能否找到食物完全依賴光線,也就是視覺。也就是說食物不能促使鳥類遷 徙。另外一個試驗又證明夜晚遷徙的鳥類靠star 來定位。後面是一個同類的實驗。但是鳥類在向著artifical sun 飛行時,每小時會變換方向15度角,而這也是真實的太陽方向變化的速度,估計是由鳥類自身生物鐘引起的。鳥的生物鐘直接與太陽光強弱有關,白天遷徙的鳥類 根據在太陽光線的強弱飛行的距離,太陽落山前鳥類一定會準時到達其預定地點。
3、關於嗷嗷待哺的小鳥(文章裏的意思準確地說是巢中 鳥)的叫聲:鳥叫本意是用來吸引parents 來餵食,可是同時也會招來predator. 有一種鳥在地面築巢,可是他們的叫聲有 higher frequency, 傳的不遠,反倒不容易吸引predator. 小鳥叫的 most energetic( 好像是這個詞) 的能得到parents 的餵食。小鳥叫得聲音越高越吸引父母的注意。這樣的小鳥就能獲得更多的食物,長的壯實。對於鳥媽媽爸爸而言也更喜歡叫聲大的小鳥,因為這種大聲嚷嚷獲得更 多關愛的技巧會被保存在基因裏遺傳給下一代。
-----------------------------------------------------------
1) 埃及雕像: 從研究為什麼埃及雕像缺乏動作表現力談起, 再談到文化根源導致埃及elite雕像都是面向前面的原因是由他們的功能和通常擺放的位置決定, 後來又談到雕像的材質有用石雕還會有底座,有底座是為了在物理上更堅固。 也有木頭材質的雕像(通常由幾塊木頭分開雕刻又拼裝),木頭材質雕像外面可能用金屬包裹。 最後一段談到nonelite奴隸的雕像,有的奴隸雕像是放在墓室裏的,不像elite雕像那樣沒有表情,而是有各種樣子,站著、跪著等等。
2) 鳥類定向:鳥類遷徙時為什麼會在固定地點來回而不會迷路?科學家用了各種實驗來試圖得出結論,他在鳥類應該遷徙的時候,對籠中鳥作出各項實驗。從實驗中得 出各種假設:鳥類用太陽作為座標來遷徙,鳥類在晚上用星星作為目標,鳥類有生物鐘會對太陽的移動相應作出調整以讓自己一直朝著一個方向飛。結束段講越來越 多的實驗表明有很多因素幫助鳥類來定向。
3)幼鳥叫聲:幼鳥在試圖讓父母餵食自己時會發出叫聲。文中提到很多實驗,第一個用磁帶模仿幼鳥叫 聲,並放了泥蛋,來證明捕食者會根據幼鳥叫聲來進行定位。 第二個通過放置幼鳥叫聲在不同位置,來證明幼鳥叫聲分貝是吸引捕食者的關鍵因素而不是頻率。後來的段落還提到相對同一巢鳥來講,饑餓的鳥的叫聲要比不饑餓 的大。又提到為什麼在不饑餓的時候,幼鳥為什麼不大聲叫來企圖得到更多食物長得更快呢?大概是因為基因的原因(這裏我不確定)
4) 兒童智力: 兒童智力發展經歷4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講對事物不能保持記錄性,在九個月之前不會試圖尋找被藏起來的東西。 第二個階段相對於第一個來說,主要區別是能夠運用語言了。再一個特點是思想很自我中心(三個特徵,有題)。第三個階段是克服了自我中心等等(記不清了)。 第四個階段是邏輯思維的發展。。。。
5) 城市化。第一個理論是灌溉需要管理人員,逐漸形成人員分工的區別,又繼而相互促進的形成城市。第二個理論是貿易促進城市化,主要疑惑是到底孰因孰果。第三個理論是城市由最初集合起來抗擊外敵的人群發展形成。
micki
白金會員
白金會員
 
文章: 2093
註冊時間: 2005-01-24 09:51

回到 TOEFL 機經分享 / 考試心得經驗談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