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4, S:9~27, R:25 193~253
雖然是剛考完,不過實在不太記得到底寫了些什麼. 尤其因為我的PartB沒有出現半題lecture,反到還出現了校園生活對話... 聽到後來我已經心死了一大半. 所以只記得模糊的主題而已. 大家就加減看看吧.其中出現的單字幾乎在四五月的jj裡都有,建議大家要把近兩個月的jj單字看熟. strucuture的部分,我作答時也不覺得很難.可是pp練習時幾乎都可以拿到全對 or 錯一題的程度,可是我只有拿到27,唉... 看來重考試免不了了><
不知道大家有重考的經驗嗎? 我絕得我好像是對於考古,人類學的閱讀and聽力特差,有哪些東西可以加強這部分呢?
作文:029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Earth is being harmed (damaged) by human activity. Others feel that human activity makes the Earth a better place to live. What is your opinion? Use 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answer.
聽力:1.生物行為:考類似'制約'的概念,將此概念應用於動物身上. (1)如果人吃某食物後嘔吐,他可能會將這項食物與不愉快的經驗結合,而好一陣子不吃它 , 動物也是如此...(2)土狼如果吃到不好的食物,也會好一陣子不吃,並藉著將它埋在土裡告訴其他同伴(這裡廳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有考點)
2.美國xx城(應該是詹姆士城吧)的考古發掘. 考點:如何斷代其中所挖掘出來的東西, 是什麼原因造成該城毀去大半 (fire, flood...?)
閱讀:一共考4篇,但有篇怎麼想都想不起來><
1.殖民地時代美國東北部的森林, 因為氣候字冰河時期後即無太大的變化,所以森林發育的很茂盛..;同時他涵蓋的林種很多,因而工匠可以依物品的特色使用性質最適合的木材,提高了工匠的手藝
2.美國steam power的發展史: 何時steam power開始發展的(civial war後吧)?原因為何(因為西部開發的需求)?主要使用steam power的產業 (鐵路運輸)?
3.印地安人的工藝:是否有充足的食物供應,影響其發展工藝甚深, 可分為 (1)西北帶-食物最充分 (2)平原帶-逐bison而居,所以工藝品的特色多為便於攜帶的 (3)西南-較乾旱,因此有許多的宗教活動來求雨及祈求豐收,因此手工藝品多與宗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