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晚上,終於收到Insead的Admission notification。
對著螢幕不敢置信,花了一年的時間,終於等到你了!
回想起也是去年的這個時間,開始補習唸GMAT,一波三折地經歷過考試/Essay/Interview的過程,終於走到這裡,回首過去這一年的日子裡,腦海裡閃過各個場景:分不清窗外是早晨夜晚埋首對戰GMAT的圖書館自習室,擠不出Essay的點子時窩著等待靈感的葉子咖啡屋,和朋友skype練習interview時螢幕閃阿閃的場景。
我的考試並沒有特別可以拿出來講的部分。只低空過了門檻而已罷,也是因為沒有拿到牛分,讓我更認真在處理essay和interview的部分,分享一下心得:
ESSAYS:
花了很久的時間在發想和琢磨:我先蒐集各校的essay 題目,參考了幾本essay書,甚或是美國高中生申請大學的自傳,大致瀏覽過一遍後,揣摩各個學校在種種題目的背後怎麼從Candidates 過去/現在/未來的點裡去瞭解一個人,以及前人們是怎麼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去回答這些問題。
然後我再將這些面向劃成幾個不同的象限,找出屬於我自己對應這些不同象限的點/故事,再把這些故事串在一起,織成自己要表達的圖象。
我另外整理了幾年工作下來從自己/專案/部門/公司/上下游供應鍊的Challenge , Lesson learned 和achievement,然後把自己的個人特質/興趣/價值觀掏了又理了一遍。
過程比我預期的還要辛苦,儘管我一直保有書寫整理的習慣,還是會有耗費了好幾個小時呆坐在螢幕前面,修修改改行數完全沒有往後移動的時後。腸思枯竭時,去散散步,看個電影,去美術館晃晃,書店翻翻新書,看一些新的元素,醒醒腦,回頭繼續寫實方才有柳暗花明的感覺。
此外,我找了熟稔的主管、客戶、平行部門的同事、專案合作的RD,大學和研究所時期的朋友們,聽聽他們眼中的我,也這樣撈到一些原本我忽略的故事。
撰寫更改的過程裡,親朋好友和proof reader都是我的focus group,我觀察他們的反應來確認我的書寫是否能直摯簡潔的讓他們讀到我要說的故事,以及它們是否獨特動人,我記得寫完某一篇essay後,我把故事說給母親聽,母親聽了以後的感動表情,我便知道,可以了。
Interview :
我記得前人是這麼說的:you should let the readers at least remember ONE thing from your essays.
套到interview,我也是認為you should let the interviwers at least remember ONE thing from interviews,所以除了回答問題之外,『胸中要有一藝強』,我要能很明確的讓interviwer 在短時間內記住我的特質/經驗,因此我對我的工作/產業/目標/興趣都再了理一番。
事前準備:
收到通知前:
1. 上大論壇蒐集一下各校千奇百怪的問題,瀏覽一下,想每個問題回答的點。
2.把之前essay的資料理一次,順一次career progression/ST/LT goal 順一次。也把我所屬的公司/產業/市場近幾年的財報等抓出來看,對應自己在這些數字裡的貢獻。
3.找朋友mock up ,把答的好的部分彙整起來,回答不好的部分留下繼續練
4.整理頻率高的題目,用Powerpoint整理一下思路,重點題目用錄音筆錄起來反覆練習。
面試前準備好名片/CV copy /Company profile 文件夾
面試經驗:
收到Insead的1st interviewer資料時,我正在大陸出差,窗外飄著五十年來最大的鵝毛大雪,擔心被卡在路上,於是和interviewer約了deadline的最後一天(過年後)面試。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不巧的過年時鬧了腸胃炎,在急診室打了兩天點滴後,仍處在相當糟糕的狀態,偏偏約的是Lunch interview.....
巧的是,和interviewer握了手,坐定下來時,也才聽interviewer提到自己也正在腸胃炎中。我們便點了飲料空著肚子聊了兩個多小時。
我的Interviewer 是Mr Corrado .來台十餘年了,對台灣的產業相當的瞭解。整個過程很輕鬆自然,問題卻問的相當深入。
Industry wise:
TW-IT industry related.
Why did the merger of BenQ-Siemens eventually fail ?
Could you address a brand name as a example of a successful TW-base international brand ?
Could you compare the gross margin between Acer and ASUS and their biz model ?
回到我的產業裡
問答間簡述了一下我的產業的產值,公司的營業額/規模,主要的競爭對手,供應鍊和客戶的狀態。然後我提到TFT-LCD產業這幾年的劇烈景氣循環:在一季內ASP跌掉40%,上游又多是寡佔市場堅不降價,下游客戶議價能力又高的狀況下,我們如何在短時間內改善營運效率降低成本,推出高附加價值的新產品及擴大客戶基礎分散風險。以及,在這樣的過程中,as a PM ,我推動了什麼?(link to work progression/achievement and leadership experience)
Mr.Corrado並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換個時空背景,你們產業的Business model 有沒有可能被其他的國家複製過去,比方說:印度/中國大陸?
我大抵提了一下資本投資的門檻,這個產業牽涉到的研發人才base ,技術專利授權,IT供應練的同步合作開發和驗證關係,然後覺得,這問題真是好問題,以後要三不五時想一下。
Goal Series :
Why MBA ? Why now ? Why Insead ? LT/ST Goal ?
What if not admitted ?
我把這個問題回到(why now ? Why this moment ?) why I need a MBA to achieve ST/LT goal ? 然後再重申一次我對我的ST/LT goal 的commitment.即便沒有Insead MBA ,我也會去追求,只是我需要更大的轉折去累積相關資源和經驗。
學業課外活動/Community service:
Mr.Corrado原也是工程背景,於是也問了一下我的主修,修過哪些工程和計量課程?成績?工作以後應用到的部分?
問了一下社團的參與,我提到以前參加山地服務社時去原住民部落生活,學習尊重另一種文化價值的過程,以及在重理工的大學加入藝術中心義工,認識不同背景的朋友給我的收穫。
興趣:
問了一下我的自助旅行經驗,去過哪些地方?除此之外我還提到旅行前我做的語言和各地歷史的準備,以及對途中所遇見各國旅伴的觀察。我們提到閱讀的興趣,都看些什麼書?哪些文化背景的小說?然後我們一路從Paul Auster扯到源氏物語
兩個多小時一路聊下來,包羅萬象的聊了許多,講到最後我的聲音雖然沒了,感覺卻挺不錯的。
但1st interview結束後一個禮拜,我收到admission office的信,卻是告訴我:Admission Committee認為除了1st interview外,還需要再安排另一次interview。好吧。來就來吧!
第二個interviewer 是General manager from ANZ Bank,寒暄一陣後(聊聊我的名字,某個20年的老搖滾樂團)馬上切到正題,Why MBA ? Why now ? What makes your industry so volatile ? Long term /short term goal / how do your peers see you as a person ?
然後簡短的Q&A一番後,就結束了,我們握過手,我祝下午即將要出差的interviewer一路順風,然後看看手錶,大概才談了40 分鐘吧,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這樣是吉是兇呢。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試著要自己平常心等待,日子還是這樣自顧自的過,,我甚至停止了頻頻確認信箱的習慣,終於,收到了答案。
最後還是不能免俗的來串感謝清單,謝謝許多人:
感謝家人給我最好的心靈後盾,感謝推薦人們給我的支持鼓勵,感謝J , A , D等朋友們對的essay建議和mock up 練習,感謝Vicky陪我練interview ,感謝S 在我低潮時義氣相挺陪我到香港拿到第一個offer,感謝我盡責的proof reader願意受我無盡的折磨退稿字句斟酌,感謝一路以來對我保有100%信心的朋友,也感謝前輩Charles and Derrick 的建議,感謝傷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