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sax \$m[1]:昨天收到RSM的錄取通知了!
真高興自己有機會進入RSM!
不過現在要來傷腦筋該從哪邊生出來我的deposit...:P
另外也有個難處,RSM要我1/12就交deposit,但我有些學校要到1/19才會放榜...有可能延後嗎?不知道Ray大大對這部份有沒有什麼建議呢?
哈!恭喜你^_^
deposit已經是學費的一部份,因此在您還沒決定要來RSM之前,可以有禮貌的跟學校說你這一輪的學校都尚未公布結果,請它寬限原訂日期到一月幾日。
這部分在絕大部分的學校來說都是可以商量的。
同時您可以將您的結果告訴其它的申請學校,並暗示您需要趕快做決定,請他們加快審理的速度,一般而言您會得到更多的機會。
因為學校彼此都會競爭有潛力的學生,當您拿到一家不錯的offer,會頓時讓其它學校注意到您(畢竟他們都收到太多的申請了,有其它學校已經挑過認可的申請者可以更快獲得注意)。
之後您再慢慢挑選。學校的好壞很大的程度要看學生的需要,有些時候並不是名氣響就一定適合您,您必須審慎考慮喔。
您當參考,RSM到目前為止給我的感覺是:
1.確實是歐洲第一流等級的學校(當然含英國^_^)。這不只是從各家排名來看,而是從公司簡報、歐洲同學彼此交換意見、外聘產業顧問的意見來一併參考。這家學校的聲望在歐洲很響,在美國我不確定(或者是說我沒有親身體驗的證據),但是美國的WSJ把它評為全球TOP10,多少反映了這家學校有點知名度。
2.要找歐洲的工作可以說很簡單,也可以說很難。簡單的是因為很多歐洲企業對亞洲市場(尤其是我們對岸)有興趣,因此若不是很執著公司一定要全球知名,要找到工作並不難。難的是因為歐洲當地的工作多半有語言的要求(例如法文、德文、荷文),若您從事行銷工作,那麼難度會很高。但若從事財務投銀方面,則要看您的背景,機會大很多。管理顧問的話,機會一海票,都是全球第一級的公司,有大有小(麥肯錫就很小採精兵主義,西門子in house管顧就大得多),但是要跟歐洲同學競爭。
3.同學組成也是歐洲學校的強項之一。來RSM基本上您不會遇到所謂單一強勢文化的問題(例如80%是美國人之類的),來自40幾個國家的同學確實有讓人眼睛一亮,這也是吸引很多好老師願意來這裡任教的原因之一。強者很多,絕對不用愁聽不到不同意見,倒是要花點功夫展現您的內涵與功力。
4.語文方面當然是全英文,這就不用說了。基本上荷蘭是歐洲少數幾個您說英文就可以大致上生活愉快的國家,若您對荷文沒興趣的話。論流利度或速度,比起美英是有點差別的,然而利弊互見,由於各國口音太多,因此您的耳朵會變得很厲害,回到家再聽CNN時會覺得老美、英國人的發音真順真好懂。
5.生涯輔導方面是MBA的重心之一,我覺得這部分他們非常努力。但是我期待的標準很高,所以並不是很滿意(再說一次,我標準很高)。換個角度看,我不滿意的部分是Resume、 CV、一般產業界的召募,若您也跟我一樣,來之前Resume就已經給了很多留美同學、前主管看過修過,CV的書也熟讀了一兩本,又很重視一般產業界或已經鎖定的目標(例如汽車等某特定產業界),那麼就要看看是否有其它學校在這方面很強,比較一下。
我因為有特定想要的產業,因此學校當然不可能滿足我或特定的任何個人,MBA媒介的大宗是管理顧問和投銀,以及一般產業界的巨人(像是Nike、Amazon等第一級的公司),這方面RSM做得很好。但是若您之後改變心意,想鎖定特定產業,那就要看運氣了,畢竟產業類別太多,不一定會有代表性的公司來學校簡報與召募。
這是我所謂的標準很高,能夠滿足「99%學生的需求」,一旦「任何一個」學生希望哪家公司來簡報,學校會盡全力邀請,當然這不太可能,您可以把我的標準當苛求來看。
6.您若有家人要來荷蘭,方便性是不如美國英國的。但也不難解決,我自己本身大概兩個月就拿到家人來荷蘭的簽證。這只是家人要等兩個月才能跟您會合的問題而已。
7.課程部分我覺得很簡單,這之前已經有先進說過了。我以前也是念商學院,因此幾乎各科都學過。您若來到這裡,第一學期都是計量為主,這是我們的「傳統」強項,加上若您極有團隊精神,會很容易交到好朋友。您會覺得有點輕鬆,雖然作業還是很多,但是您花的心力比較少,「而會有比較多的時間去做產業研究和準備找intern,或是在第一學期參加各種個案比賽」,這很重要。
8.交換簽約的學校很多,遍布全球,由於學生比較少(100多個)加上有意願交換的也不是大多數,而簽約的30幾個學校又都是各國第一流(以美國為例,BW 20幾名的好學校已經是美國簽約校其中的後段班了),因此若您有意願交換出去,只要成績不難看,非常有機會。
9.Party非常多,其實是各國學生輪流辦。我相信這是美國英國看不太到的情況,例如前蘇聯Party就是前蘇聯的同學們辦、印度、美國、葡萄牙..等,參加不完,您要問哪一國家的狀況在這裡應該都有「大使/代表」。學校辦的活動也很多,這就不談了,各家學校都一樣。
10.台灣同學的比例到我們這屆還是很高(超過10%),有些人覺得好,有些人不喜歡,這要看個人。以我來說,我是覺得很好,因為對我自己來說,是沒有所謂「台灣同學很多就不會進步」之類的問題。相反的,正由於台灣同學都是相當好的出身背景(論學校、公司、工作等),大家彼此以後都有可能在亞洲市場上互相幫忙(誰知道呢),所以我很高興有這些台灣同學。在美國,由於美國人是強勢文化,因此少數族群會比較傾向聚在一起,也比較難打進美國人的圈子。在這裡沒有這種問題,因為「大家都是『出外人』」,您想多點時間和外國人相處,沒有問題,他們也沒有什麼選擇(小玩笑),40幾個國家的同學彼此都不是強勢圈子(除了印度以外),想要拓展人際關係,只有多培養跟小組、外國同學的感情。
最後,也在這裡先為沒有在台灣辦說明會致歉,因為「大家都出去玩/或唸書了」^_^| 這是來歐洲不管那個學校的基本福利,但由於MBA平常課業繁忙,很少能大玩特玩(雖然每週都「出國」玩的大有人在),因此耶誕節新年假期是很奢侈的...呵
若您到時在選擇上有一些問題,也可以請教之前在版上分享過的前輩喔,多聽聽看不同的角度以及正反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