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preg_replace(): The /e modifier is deprecated, use preg_replace_callback instead in /home/formosam/public_html/phpBB3/includes/bbcode.php on line 112

Deprecated: preg_replace(): The /e modifier is deprecated, use preg_replace_callback instead in /home/formosam/public_html/phpBB3/includes/bbcode.php on line 112

Deprecated: preg_replace(): The /e modifier is deprecated, use preg_replace_callback instead in /home/formosam/public_html/phpBB3/includes/bbcode.php on line 112

Deprecated: preg_replace(): The /e modifier is deprecated, use preg_replace_callback instead in /home/formosam/public_html/phpBB3/includes/bbcode.php on line 112

Deprecated: preg_replace(): The /e modifier is deprecated, use preg_replace_callback instead in /home/formosam/public_html/phpBB3/includes/bbcode.php on line 112

Deprecated: preg_replace(): The /e modifier is deprecated, use preg_replace_callback instead in /home/formosam/public_html/phpBB3/includes/bbcode.php on line 112

Deprecated: preg_replace(): The /e modifier is deprecated, use preg_replace_callback instead in /home/formosam/public_html/phpBB3/includes/bbcode.php on line 112
FormosaMBA 傷心咖啡店 • 檢視主題 - 【P&G品牌行銷密碼 】電子報--內容摘錄自時報出版新書

【P&G品牌行銷密碼 】電子報--內容摘錄自時報出版新書

【P&G品牌行銷密碼 】電子報--內容摘錄自時報出版新書

文章liwuu » 2005-05-30 18:54

前言
真開心開個行銷版出來了...
我想討論到行銷很難不想到P&G這間公司,因此我將一些有關的內容post出來,目前預計共十多篇以上,或許自己看比大家一起看,可以激盪出更多感覺吧!! :smile
ps.大衛兄,不知這種文章,適合放在這個版嗎?!
------------------------------------------------------------------------------------
P&G發展史的時代與主題

一八三七年在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以生產肥皂和蠟燭起家的P&G,今天已經成為世上最大也最知名的消費用品企業之一。在二○○二年時,P&G的公告營業額約為四百億美元,全球員工十萬二千名且遍及八十個國家,該公司銷售許多最受歡迎的知名消費用品,行銷全球一百四十餘國、服務超過五十億消費者。P&G旗下許多品牌都是全球家喻戶曉的品牌:汰漬(Tide)、艾瑞爾(Ariel)、幫寶適(Pampers)、金冠(Crest)、好自在(Always╱Whisper)、品客(Pringles)、歐蕾(Olay)和潘婷(Pantene)等等。一百多年來,P&G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廣告主,也是商業社群中公認為相當傑出且營運良好的機構。同時,P&G也持續在同業及商業最受推崇企業排行榜中列居高位。

P&G的故事跟現代消費經濟的成長徹底結合,首先是跟美國經濟、後來則與全球經濟結合。P&G跟其他少數同儕和類似機構一起,發揮顯著的影響力,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不論在哪裡,人們家中的櫥櫃已堆滿了P&G的產品,這些產品是經過怎樣的發展才出現在人們的家中,從商品構想和發展透過大量生產和配銷,讓商品到處可見,再配合廣告不斷地邀請消費者購買並使用商品--這就是P&G故事的主軸,一部分是企業史、另一部分則是物質文化的演變。

• 三個時代

P&G的歷史就是隨著開發新產品、發現新市場及回應競爭威脅與機會的不斷改變與適應。然而在這種不斷改變的情況下,P&G的企業發展史中出現三個共同改變的明確時期。在每個時期中,P&G都發展新能力或是把原有的能力加以強化。

1.基礎期(涵蓋最初一百零八年,時間從一八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
2.相關商品多角化經營的時代(涵蓋時間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一九八○年左右)
3.強調競爭及全球化的時代(涵蓋時間約從一九八○年迄今)

• 五大主題

我們以五大主題來劃分P&G的發展,這五大主題幾乎都能追溯到企業的創立根基,而且在企業各個發展年代中處處可見。

1.對品牌消費用品的專注

P&G的基本特質就是品牌消費用品行銷者的特質。雖然該公司也銷售一些化學中間體(intermediate chemicals),還曾賣過像棉花油和木材紙漿等工業用途的副產品,但是P&G從未偏離本業。即使是公司目前正致力打造的特殊製藥事業,也要大幅仰賴公司在消費行銷方面的專業知識。當美國許多大型製造業者在一九六○年代往非相關產業發展多角化經營時,P&G並沒有受到誘惑而跟進。該公司一直認為消費產品就是公司最佳機會所在,而到現在P&G還一直重視這項信念。

2.創造與建立品牌的方法

長久以來,P&G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廣告主,而且廣告也一直都是該公司成功的關鍵所在。但是早在初期P&G就領悟到,建立品牌並不只是一項主要的行銷活動,而是一個系統問題。優秀品牌是以創新和持續改善為基礎,而且這項基礎要遍及整個公司的運作和活動,從開發或收購的產品要具有消費價值特色為起點。此後,P&G利用品牌宣傳、定期作廣告和更新產品,以及穩定降低製造及配銷成本,讓公司成功地在市場上競爭。從組織的觀點來看,P&G必須讓各部門和設備的通力合作--包括研發部門、採購部門、製造部門、物流部門、財務部門、行銷部門、業務部門、人力資源部門和公共事務部門。這種做法的成功也反映在眾人一致的價值觀,以及強化價值觀的原則和實務上。 

3.專心致力於嚴謹的實驗

象牙香皂的發展道出這個連續故事的序幕。鹼柏(James Norris Gamble)正在評估能讓香皂有一些顯著特質的新成分,他把愛追根究柢的態度跟有紀律的實驗方法結合,最後終於發現創造更優質香皂的新成分--同時也碰巧製造出一種能浮於水面的香皂。象牙香皂就是這種嚴謹實驗的研究,再加上對於實驗細節的悉心關照、對實驗方向不具任何偏見而產生的結果。

這些因素一再地出現於P&G發展史的關鍵時刻。P&G的研究人員針對成分的基本特性和交互影響進行無數次的實驗,這種了解後來也為公司帶來新商機,包括一些起初並不在預期內的機會。

P&G在行銷及管理方面的做法,一樣具有強調實驗、嚴謹分析和學習的這項特色,亦即在構想落實以前盡可能收集更多的資料並加以分析。P&G在全面推出新產品前,不斷地重複測試新構想、做法及產品,逐次增加測試規模並加以修正。以小規模的方式開發新事業或新市場,或透過收購或合資並利用不斷摸索,在做出重大承諾前找出成功的做法。同時,在把工作體制擴及到其他工廠前,先評估這項高績效工作體制在單一工廠的表現。而且,P&G在把業務團隊以地理位置劃分改為以顧客劃分之前,會先跟顧客小組進行試驗再做確定。另外,在進行電子商務提案時,也會先以小規模提案做試驗,再推廣到整個企業。

P&G把管理問題當成開發應用新學習的機會,這種耐心、慎重與嚴謹的做法,實際展現在公司最成功的新產品提案、收購案、市場開發案和組織變革等方面。反過來說,缺乏這種做法,好比說:為了讓新品牌趕緊上市而臨時起義,通常就會導致結果不甚理想。

4.執行時的不屈不撓

P&G的目標不是要跟競爭對手及其他消費產品廠商有顯著的不同,而是要持續有效地執行企業策略--這跟有紀律的管理做法有關,也就是說,在執行策略時要有毅力並能不屈不撓。

在P&G旗下某些知名品牌的漫長開發週期中,就能看到這些特質。從員工認定為好構想一直到構想商品化,通常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像汰漬、幫寶適和品客就是值得注意的實例。後來成為P&G最成功收購案之一的潔而敏,也讓P&G花費好多年的時間,決心找出成功祕方,最後才獲致成功。P&G這種不願意放棄機會的做法,讓公司後來得以獲利可觀。

5.制衡反對壓力的能力。

為了以品牌建立者的身分長期致勝,P&G不斷地努力制衡來自事業各方面的反對壓力:要以長期為主或以短期為主、要採取中央集權控制或單位自治、要以美國為觀點或不以美國為觀點、要開發新品牌或強化既有品牌、要以一些大提案為主或以許多小提案為主。某位曾任P&G資深主管表示,在這些重大制衡行動中,以傳統與創新間的緊張態勢最為嚴重,這位人士表示:「我們如何有效利用過去的經驗和學習,以我們所認定的成功關鍵做為建立基礎,同時也營造出一種鼓勵並獎勵創新、改變及挑戰的環境,這正是我們持續面臨的困境。……我們選擇要堅持什麼、要改變什麼及要放棄什麼,其中的方式絕對是我們成功的必要條件。」

P&G的核心本質具有兩種面向,這兩種面向呈現一種緊張狀態。「好還要更好」代表著一個有高標準、穩固價值觀、追求卓越、高紀律事業做法的精英社群。「關心的教養者」代表著一個關心每位成員並受到企業使命所啟發,而創造產品改善消費者生活的包容社群。因此,P&G既是一家講求實際且以成果為導向的企業,也是一家試圖培養員工並幫助員工發揮最大潛能的企業。

這種二元性出現在許多方面,尤其是企業要在招募人員、訓練與發展上做出重大投資時更是這樣,再加上P&G的品牌經理一直都有「不升遷就離職」的文化。而另一種二元性本質的表徵則出現在--以成果為導向的主管及以組織發展為考量的主管,兩派人士彼此互補並互相提拔的領導模式中。維持這兩派相對勢力的均衡就是P&G的發展中持續出現的一種緊張態勢,一旦無法維持這種均衡關係,麻煩就隨之而來。

上述所介紹的三個時代和五大主題,提供讀者一窺P&G在品牌建立的發展能力。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Magical Mr. MISTOFFELEES
昂首千丘遠,嘯傲風間;堪尋敵手共論劍,高處不勝寒
頭像
liwuu
白金會員
白金會員
 
文章: 1639
註冊時間: 2004-11-17 06:02

文章davidlee0222 » 2005-05-30 19:06

太經典啦!!!
叫太陽花跟她同事站出來吧~~
davidlee0222
白金會員
白金會員
 
文章: 3017
註冊時間: 2004-12-14 19:54

文章liwuu » 2005-05-31 09:39

汰漬的發展

汰漬象徵著P&G在發展品牌建立能力中的一個獨特轉捩點。公司研究人員在許多技術中發現一項似乎具有潛力的技術,把這項技術帶回總部辛辛那提市並加以改造為合成清潔劑──就化學層面來看,這可是P&G從未生產過或行銷過的產品。最後,這項技術成為P&G企業史上最大品牌的基礎。以更全面性來看,汰漬的成功斷然地展現出把看似低技術的產品類別加以轉型的創意研發實力。汰漬展現出P&G的確是一家技術企業,也必須維持技術企業的地位。

不過,要獲得這項結果並不容易。最初由鄧肯引進美國的這項技術很難加以解讀和改造。發展出汰漬配方的最大功臣是特立獨行的狄克,他不顧上級指示,繼續進行同事和主管都已放棄的研究專案。在允許個別提案、實驗和偶然發現珍寶的研發結構下,X產品(汰漬未命名前的稱號)就這樣應運而生。

汰漬的發展中,P&G充分利用新技術為公司所帶來的大好機會,其所展現的速度和應變才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如果P&G的資深經理人沒有掌握這個機會,X產品可能在發展中就宣告夭折,但是當這項發展的潛力逐漸明朗,資深經理人明智地掌握良機。他們知道比一般速度更快上市,能創造出具決定性的先發制人優勢,因此他們重新改造傳統測試行銷流程,冒險投入龐大資源。他們熟知本業,所以能領悟現況,而且他們應變力強,能即興創作出一套新程序,讓自己充分發揮優勢。以有系統、謹慎、精確的紀律做法聞名的P&G,用事實證明P&G同樣能採取果斷的行動。

此外,P&G在大家驚訝於汰漬侵蝕到既有洗衣品牌時,並未因此而畏縮。雖然起初很少人明白,合成清潔劑的出現會讓P&G以香皂為主的品牌瞬間落伍。在短短幾年間,汰漬就把以往P&G最大且獲利最佳的品牌吞噬掉。在一次以消費者為主且針對品牌管理和原則的最後測試中,P&G讓這項流程發生,犧牲龐大的工廠投資和無以計數的品牌資產。那種混亂如果沒有破壞大多數企業,也可能造成企業的動亂,但是P&G卻有辦法度過這個轉變並取得市場佔有率。

在這個轉變中,大家可能一直爭論不休──一定是這樣。但是轉變卻帶來龐大的報酬。因為汰漬教導P&G其他品牌所無法教導的事──在市場上高佔有率的大品牌如何強有力地且不成比例地重整市場。在開發出汰漬前的那幾十年,P&G利用一系列成功的洗衣品牌,穩住此類別的龍頭寶座並創造出可觀的獲利。不過汰漬不只在洗衣類別中一舉奪魁──也破壞這個領域。P&G在取得龐大獲利事業之際,競爭對手卻花幾十年的時間復原。這項發展既具有決定性也為公司產生收益,同時也展現出一種信心,推動P&G在一九五○年代到一九六○年代間,進入一系列的新類別、新國家和新市場中。

--------------------------------------------------------------------------------------------

心得:我想這就是Clayton M. Christensen提到的disruption(毀滅性創新)
不過, 我認為管理界很多東西還是成敗論英雄...玩得成功就說大膽,創新,突破;玩得失敗就說背棄本業,躁進... 我想套一句台灣話,管理這種東西就是在於那個"眉角"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Magical Mr. MISTOFFELEES
昂首千丘遠,嘯傲風間;堪尋敵手共論劍,高處不勝寒
頭像
liwuu
白金會員
白金會員
 
文章: 1639
註冊時間: 2004-11-17 06:02

文章汪汪北鼻 » 2005-05-31 15:25

《創新者的解答──破壞性創新》導讀, 台灣天下文化出版

市場贏家最常掉入的陷阱︰當他們站穩腳步后,把資源放在維持現有的事業和顧客,而忽略從邊緣冒出來的破壞性競爭者,破壞者以打開低階或新顧客群的策略,慢慢掠奪市場,最後併吞市場在位者的顧客與事業版圖。「成長的關鍵,在于成為破壞者,而不是被破壞者,」《創新者的解答》提出突圍的方法─用維持型創新,鞏固既有的市場;用破壞性創新,包圍低階或新市場。


 一九九七年,專門研究創新成長的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裡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以一本《創新者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引起許多著名企業領導者與高階主管的「恐慌」,在這本被《紐約時報》喻為九○年代最好的財經企管書之一的書中,克裡斯汀生分析市場現任贏家最常掉入的陷阱︰創新者成功在市場站穩腳步后,會愈來愈在乎有利可圖的事業和顧客,從而忽略自邊緣冒出來的破壞性競爭者,破壞者以打開低階或新顧客群的策略,慢慢掠奪市場,最後蠶食鯨吞了市場在位者的顧客與事業版圖。

 眼睜睜看著破壞者兵臨城下,在位者除了殺價保衛市場,還能有什麼反破壞的策略?

 克裡斯汀生在和德勤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研究總監雷諾合著的新書《創新者的解答》中,為市場在位者提出了突圍的方法──用維持型創新(sustaining innovation)鞏固既有的市場;用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包圍低階或新市場。

 「成長的關鍵,在于成為破壞者,而不是被破壞者,」克裡斯汀生一語直指成長競賽的核心關鍵
感謝scujean, Ace 無私轉貼Math JJ
頭像
汪汪北鼻
高級會員
高級會員
 
文章: 392
註冊時間: 2004-10-30 00:52
來自: Taipei

文章Tony » 2005-05-31 17:19

先屑屑五指的拋磚引玉 and 汪汪北鼻檔案上傳,

嗯....行銷與顧問專區有趣喔.... ;yes;
夏天來巴薩隆納海灘正是時候~~
頭像
Tony
高級會員
高級會員
 
文章: 478
註冊時間: 2004-09-24 23:44
來自: MBA

文章liwuu » 2005-06-01 14:35

眼光獨到地催生象牙香皂及品牌

象牙香皂算是P&G首次為推銷旗下產品品牌而持續不斷地努力,而這也揭開該公司以徹底及深遠方式進行轉型的流程。P&G正面臨著全然的危機或前所未有的市場機會,就依個人觀點而異,不過該公司正進行一連串嶄新的行銷提案。在這段過程中,P&G在生產、人事和策略上引發具有決定性的改變。到了一八九○年時,P&G以前所未見的規模做生意,也開始適應一套全新的事業基礎。

這項轉型既不是一項有計畫的方案,也不是一個單一固定的事件,而比較像是一種連鎖反應,是由一次改變引發企業內部的另一次改變。策略危機迫使P&G開發新產品、設計新的行銷實驗(消費包裝、品牌、大眾廣告),結果創造出新的生產必要性(重新創造流程,讓品牌能用來增加銷售量),隨後也必須採用新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利潤共享)。堅持到底意謂著願意貫徹到底,一直做下去。

不過從外界的觀點來看,最戲劇性的影響是在產品行銷上。哈利和負責象牙香皂的其他「品牌經理」(以P&G五十年後發明的術語稱之)正冒險進入一個未探測過的領域。不管是在公司內部或在商界,都找不到經驗來引導他們。他們設法要進入的市場才開始成形。唯有經過一段實驗和分析期,大家才開始了解品牌如何發揮效力。

在這些最初對品牌的了解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這個基本構想──P&G若想推銷品牌,就必須跟消費者聯繫。在P&G推出象牙香皂以前,擁有最終購買決定權者就能決定P&G產品的命運──他們是控制關鍵時刻的人物──這些人就是下游消費者,而P&G跟他們並無聯繫。象牙香皂讓P&G跟消費者開始對話,透過廣告,P&G開始直接接觸消費者。哈利並沒有任何工具進行嚴謹的行銷研究,調查公司的消費者,但是他卻能巧妙地且持續不斷地回應消費者所發出的訊息。在一八九○年時,消費者或許不像現在一樣被當成「老闆」對待,但是P&G已經開始學會如何傾聽消費者的心聲,P&G當然也了解如果公司比競爭對手更深入傾聽消費者的心聲,旗下的品牌就能在市場上致勝。

象牙香皂的行銷活動中,另一項關鍵要素就是堅持信念。哈利和夥伴們持續搜尋了幾年,最後終於決定一項會讓消費者產生強烈共鳴的品牌資產(雖然當時這個概念已開始具體化,但是「品牌資產」〔brand equity,另譯為品牌權益,但本書依照P&G寶僑公司的譯法〕)。因此,純度(純度九九•四四%)、價值和家庭生活就成為象牙香皂這個品牌的試金石。媽媽、小孩、家人及家庭等形象,讓象牙香皂散發出一種既親切又值得信賴的氣息,因此這個品牌就讓P&G取得消費者的信任。

-------------------------------------------------------------------------------------
心得:廠商與消費者的對話重要性,我想是毫無疑問的,但其中的有效技巧, 不論是面對面地發掘或私底下地觀察,是關鍵因素!!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Magical Mr. MISTOFFELEES
昂首千丘遠,嘯傲風間;堪尋敵手共論劍,高處不勝寒
頭像
liwuu
白金會員
白金會員
 
文章: 1639
註冊時間: 2004-11-17 06:02

文章Pudding » 2005-06-01 15:46

先謝謝五指 & 汪汪北鼻的分享 !! (thumbs up)

等下來仔細閱讀... :P
"為此我更加堅信, 這個世界上的人是會分'掛'的. 假如你發現自己跟某種族群成為'一掛', 你會驚訝自己的生活細節中, 原來跟他們有那麼多的相像; 而隨著廝混的日子增長, 你們對人生的品味大約也就會越來越接近. 透過這樣的接近, 差不多也就能分享一生了吧."
頭像
Pudding
黃金會員
黃金會員
 
文章: 762
註冊時間: 2004-12-02 09:42

文章davidlee0222 » 2005-06-01 18:26

先前無聊看了P&G網站
行銷人員必須至少碩士
最好是MBA
這是MBA marketing的殿堂
依照太陽花的同事維琪的說法
進去要考五關
MBA薪資職等直接高一級

P&G的產品要個別看
每個產品線都有相當厚實的理論基礎作background
連吉列都被買走
佔全球刮鬍刀近7成市場


另外建議觀察樂事洋芋片
從產品未上市、上市
購併更名
品牌形象、產品形象、
廣告訊息、代言人、口味
鋁箔包裝及盒裝區隔
產品定價、季節性促銷
助促物
貨架擺設
新口味推出
全球風系列
到異業結盟促銷贈品
貨價高度及面積寬大
第二貨價及通路特性價位區隔
整串流程規劃調性一致吻合
極簡聚焦主軸一貫
時程完全符合產品生命週期及創新傳布理論
是非常完整的IMC整合行銷傳播經典案例

開放討論
davidlee0222
白金會員
白金會員
 
文章: 3017
註冊時間: 2004-12-14 19:54

文章davidlee0222 » 2005-06-01 18:37

與消費者溝通有許多方式
Focus Group焦點團體訪談是很有效的質化研究方式
另外量化的當然問卷填寫
電訪、面訪
跟銷售量的交叉比對都是消費者研究方式
問卷的題目設計
採樣
母體規模及代表性等
目標市場的人口統計、地理統計、FLC家庭生命週期等變項
都是需仔細操作的細節

在現今的IMC整合行銷傳播中
有幾大主軸概念
資料庫建立與80/20理論
7-11之所以強
是因為每賣出一個產品
它能夠紀錄consumer profile消費者輪廓
經過龐大的資料累積跟分析
可以推知某區域的某地點門市的主要消費群
在某時節的上下班或假日時間
某年齡的上班族或學生會購買某種風格主題或口味的產品

在依重度消費者作主軸式事件行銷
可以再擴大市場及增加消費者使用頻率及產品量
davidlee0222
白金會員
白金會員
 
文章: 3017
註冊時間: 2004-12-14 19:54

文章liwuu » 2005-06-07 22:18

進入新市場與危機

從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六○年代末期,P&G積極擴展到新產品和新地域。汰漬的非凡成功讓P&G有信心也有財力,可以探究新產品和新事業,而P&G也把先前七十五年所發展出的品牌專業知識,應用到這些新產品和新事業上。從生產香皂和酥油的企業,轉變為生產家庭用品的多樣化廠商,進入消費紙用品事業,並在食品和盥洗用品的穩固事業中增加新商品。P&G利用為研究和審慎測試的傳統,在開發不同產品類別時獲得技術突破,例如:洗髮精──海倫仙度絲(Head & Shoulders);面紙和紙巾──潔而敏衛生紙和幫提;牙膏──金冠牙膏;拋棄式紙尿褲──幫寶適和愛兒寶,以及點心食品──品客洋芋片,並且在製藥方面開始獲得堅強的實力。如同在一九八一年到一九九○年擔任P&G執行長的史莫爾(John Smale)所言,「這段期間是P&G在構成本質上發生最戲劇性的成長和改變的時期,以往從沒有過,以後也不會有這種情況。」

P&G大膽採用戰後時期最重要的新媒體──電視──來協助新產品上市。而該公司在一九三○年代率先以廣播劇型式幫商品打廣告,這套模式很快就應用到電視上,最後發展為跟消費者溝通最有效益且低成本的方式。電影娛樂也成為讓公司繼續在行銷上磨鍊技能的一項重要的P&G「產品」。另一項新行銷提案──專業服務群,則讓公司增加保健專業人力並充分利用這方面的知識。一九五七年時,P&G為了教導牙醫有關金冠牙膏的好處而成立專業服務群。最後,專業服務群還運用到行銷海倫仙度絲去頭皮屑洗髮精、幫寶適拋棄式紙尿褲和思格(Scope)漱口水。

P&G除了推進到既有領域之外,還進入全球新市場,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多國企業,而不只是有一些海外據點的美國企業。歐洲成為最重要的擴展場所,但是P&G也在拉丁美洲和亞洲建立起重要運作,其中以墨西哥、委內瑞拉和日本最為顯著。到一九七九年時,P&G的國際銷售額總計為二十八億美元,幾乎佔公司總營收的三一%。

不過,隱藏的機會似乎呼之欲出,但當時通常看起來仍晦暗不明。P&G在一九五○年代和一九六○年代的「黃金時期」發展出的一鳴驚人產品中,有許多都先經歷過一段不確定、挫折和失敗期。進入紙製品事業的成本不斷升高,迫使高階主管在幾年後就考慮是否撤資。投入生產金冠牙膏也飽受質疑,公司起初也反對以抗蛀牙做為金冠牙膏的主要訴求。至於幫寶適,也在最初三個測試市場中慘遭滑鐵盧。法規上的阻撓讓P&G無法繼續擴張,美國反托拉斯法也包括在內,而且在一九六○年代時由於這項法令的通過,嚴格限制P&G所能進行的收購種類。後來在一九七○年代期間,P&G並未進行重大收購案,反而專注於整頓前二十年所收購的企業,繼續大幅投資紙製品和品客洋芋片的生產線。當時大眾對環境的關切成為另一項阻礙,最後某些州還下令禁止銷售含磷酸鹽的清潔劑。試圖開發不含磷酸鹽的清潔劑讓P&G耗資不菲,也讓公司分心,無法全力投注於其他待辦要事上。一九七三年起,能源價格開始飆漲,在製造成本也跟著飆漲下,消費者開始改買低價的私有品牌商品,讓P&G的主要事業和純益大為受損。

在這整段期間,P&G仍以企業成長為持續不變的必要性,公司繼續致力於這項非正式目標──每十年左右讓事業成長為兩倍,因為公司相信,如果能獲得成長和市場佔有率,不久後就有利可圖。而有紀律的做法就是P&G另一項不變的堅持,而這也讓該公司以此在美國企業中聞名。根據一九七四年《財星》雜誌的一篇報導指出,P&G「以大多數組織無法做到、不辭辛勞的精準方式,管理旗下事業的各項要素。」在一九七○年代時,有一些華爾街分析師開始質疑P&G這種周全性會不會延後新產品上市的速度。不過P&G本身很少偏離這項哲學──以周嚴的研究和測試把跟擴展有關的風險降至最低。而且這項哲學也幫助公司維持主要品牌的定位,根據某項研究指出,大多數新品牌推出上市三年後就流失市場佔有率,而P&G的一些知名品牌卻能在這種環境下,歷經數十年還能毅立不搖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Magical Mr. MISTOFFELEES
昂首千丘遠,嘯傲風間;堪尋敵手共論劍,高處不勝寒
頭像
liwuu
白金會員
白金會員
 
文章: 1639
註冊時間: 2004-11-17 06:02

文章Chang,Stella » 2005-06-09 22:05

davidlee0222 \$m[1]:與消費者溝通有許多方式
Focus Group焦點團體訪談是很有效的質化研究方式
另外量化的當然問卷填寫
電訪、面訪
跟銷售量的交叉比對都是消費者研究方式
問卷的題目設計
採樣
母體規模及代表性等
目標市場的人口統計、地理統計、FLC家庭生命週期等變項
都是需仔細操作的細節

Focus Group通常我們喜歡利用在新品未上市前, 針對你設定的main target進行訪談調查, 來了解你的產品定位、包裝、口味是否符合你所設定的消費者的喜好. 然, 是不是有效? 有待觀察. 因為由整個focus group一開始的篩選人員, 流程製定, 廣告主提供的產品訊息, 人員的現場說明及引導(或誤導), 任何一個環節沒扣好, 都有可能讓你最後的質化研究不具參考性, 更甚者, 讓PM錯判消費者對新品的偏好. 給人家賺一次focus group的錢事小, 上市後產品的滯銷事大.

而量化的部份, 如david所說, 問卷, 電訪, 面訪等都是市場調查的方式, 同樣的, 這又回歸可能相同的風險, 比如, 你的採樣是否具代表性, database夠不夠大, 問卷的設計的技巧? 還有受訪者有沒說實話?即使說了實話, 做的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 同樣的, 任何一個環節沒扣好, 你得到的數字, 可能會讓你誤判許多市場的狀況. 這又會來一次損失

比較傾向直接向大的市場研究公司買銷售數字, 進行通路, 銷售, 競品, 整體市場的分析, 尤其在目前市場主力通路CVS(便利店)及Hyper Market (量販店), 你可以得到幾乎準確的銷額, 廣告主對其判斷及因應會比較有幫助.

FYI
頭像
Chang,Stella
中級會員
中級會員
 
文章: 115
註冊時間: 2005-01-26 09:52

文章liwuu » 2005-06-15 23:16

全球最大電視時段買主

P&G擴展到新產品和新事業之際,也迅速利用電視的新行銷潛力。當時,電視節目中有二成時間撥放廣告,因此電視就成為廠商與消費者溝通的重要媒介。在一九七九年的一次訪談中,P&G執行長哈尼斯解釋公司為何特別重視廣播廣告和電視廣告,他表示:「消費者購買P&G產品的次數很頻繁。這就是我們不斷打廣告、利用白天連續劇、每天跟閱聽眾溝通的原因。如果我們無法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其他競爭對手就會引起他們的注意。」

一九四○年代末期電視開始在美國家庭中出現時,P&G馬上了解到這項新媒體跟廣播截然不同。由於電視廣告牽涉到精心策劃的角色分配和場景設計,所以比廣播廣告昂貴許多。早期的電視發送範圍以當地為主,並不是全美播放。P&G的主管們為了該投資多少金額在這個新媒體上而爭論,而鄉下地區的業務員反對公司在國內廣告預算上做改變,因為當時美國鄉下地區很少家庭擁有電視。但是P&G跟其他大廣告客戶一樣,很快就理解到電視廣告的潛力。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六年,美國電視廣告市場總值跟廣播廣告市場總值相比,在這七年間從原本的十分之一遽增為一•五至二倍之多。而電視廣告的成本也增加到將近三倍,但是由於觀眾規模迅速增加,因此廣告主花費在各家庭的廣告成本也下滑到一半以下。在一九七○年代初期,P&G每年花在電視廣告上的金額為二百多萬美元。光是以P&G的電視廣告,就佔所有電視廣告營收的十分之一。但是就算這樣,P&G估計美國家庭所看到的每支廣告,只花公司O•二五分錢──甚至比買一張郵票還便宜。

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三日,P&G播出由綠寶洗髮精和象牙雪洗衣粉共同贊助的連續劇《流行全體出場》(Fashions on Parade)。後來擔任廣告副總裁的摩根斯就大力提倡P&G以電視節目來打廣告。一九四九年時,摩根斯組成P&G製作公司(P&G Productions),製作公司贊助的電視節目,同年內就播出第一部P&G製作的節目《爐邊戲院》(Fireside Theatre)。幾年內,P&G製片公司就成為全球最大的生活娛樂和影片娛樂製片商之一。P&G早就明白廣播這種大眾媒體的力量後,所以電視這項新媒體出現後,該公司迅速佔據美國電視最理想的黃金時段。(P&G後來在歐洲和南美洲也這樣做〔註23〕)當然,如果電視機和電視台未能迅速普及,新電視節目也無法這麼受到歡迎。一九五○年代可稱為電視的黃金十年。一九五一年起,電視節目開始在全美各地播送,到了一九六○年代末期,美國幾乎已經是家家有電視,有九五%的家庭至少擁有一部電視。

起初,所有P&G贊助的電視節目都是在晚間播出,但是品牌經理人開始催促製作日間播出的節目。然而公司裡卻引發爭議,質疑這種行動的實質效益。婦女們會放下手邊的工作看電視嗎?那麼男士們呢?白天時大多數男士不都外出工作?事實證明,這些擔心都毫無根據。P&G首部推出的日間連續劇稱為《第一個一百年》(The First Hundred Years)。雖然這齣戲只播出兩年,但是P&G隨即推出另一部大受歡迎的電視節目。原本透過廣播播出的廣播劇《燈塔》,在一九五二年時改編為電視劇播出,也成為電子媒體史上播出最久的節目。一九五六年時,隨著《另一個世界》(Another World)和《夜晚邊緣》(The Edge of Night)節目的推出,P&G成為第一家製作半小時電視連續劇的公司。在一九五○年代中期的某個時間點,P&G所贊助播出的電視影集多達十三部,讓該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視時段買主。直到一九八○年代有線電視出現以前,P&G有辦法利用贊助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並在全美雜誌上刊登廣告,接觸到高達九○%的美國家庭。

-------------------------------------------------------------------------------------
雖然目前由於網路與未來可選擇收錄節目的系統興起,導致電視的效應不斷被檢討,但從這個故事仍可知道一個促銷通路媒介的重要性,尤其那個廣告單價與一張郵票相比實在令人印象深刻...讓人聯想到每日信箱中的廣告信件!!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Magical Mr. MISTOFFELEES
昂首千丘遠,嘯傲風間;堪尋敵手共論劍,高處不勝寒
頭像
liwuu
白金會員
白金會員
 
文章: 1639
註冊時間: 2004-11-17 06:02

文章liwuu » 2005-06-17 15:32

幫寶適紙尿布:讓拋棄式紙尿布成為大眾市場產品(上)

P&G即使在奮力擴展之際,也能開發出另一項具革命性的創新產品:讓消費者買得起的拋棄式紙尿布。直到一九六○年代末期,這項專案仍由盥洗用品事業部負責,有部分原因在於拋棄式紙尿布起初是以藥局為銷售點,跟盥洗用品事業部的業務團隊有關。即使在紙尿布進入紙製品事業前,P&G已經認清這項產品的潛在市場。人口統計的趨勢讓人不得不採取行動:在美國每年有超過三百萬名的新生兒,這些嬰兒至少在二到三年內都需要用到紙尿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馬上出現嬰兒潮的情況下,P&G知道美國可能生產的婦女數目將日漸增加。

拋棄式紙尿布已經有一些歷史。在戰時的日本,由於天然物資的缺乏,讓製造商想開發出化學合成品製成的尿布。雖然日本研發出的尿布並非拋棄式尿布,但卻指出尿布可改善之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瑞典有一位發明兩件式的拋棄式尿布,外層是塑膠褲,內層則插入吸收墊。在美國,嬌生公司於一九五○年代初期推出Chux拋棄式尿布。到了一九五○年代中期,嬌生公司在尿布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包括尿布大廠肯達爾公司(Kendall)及帕克戴維斯(Parke-Davis)公司。

到一九五○年代中期,美國有嬰兒的家庭使用拋棄式尿布已超過八成,但是家庭購買丟棄尿布的費用,卻不到所有尿布費用的一%。家長不喜歡拋棄式尿布,因為這種尿布會滲漏、不合身、還可能破掉,讓嬰兒的皮膚上沾到碎紙片。此外,這種拋棄式尿布並不是那麼容易分解,讓家長──飯店、汽車旅館和加油站就更別提了──在處理用過的尿布時感到麻煩。從另一方面來看,傳統尿布也有嚴重的缺點。傳統尿布一點也不合身、很快就變濕、而且一定要跟塑膠褲並用,很容易造成尿布疹並引起其他不適。而且傳統尿布必須經常清洗,這件事可是令人討厭。

即使如此,P&G仍懷疑拋棄式尿布是否能完全取代傳統尿布。P&G的最初計畫就是要把拋棄式尿布定位成一種便利商品,比方說,讓家長在外出旅遊時可用。根據一項市場分析顯示,比較好的拋棄式尿布能吸引到六%至七%的傳統尿布使用者,產生可觀的營收。不過,P&G要面對的挑戰是,必須開發出更優異的產品。要完成這項目標,終究要涉及到P&G幾個事業部之間的長久合作關係。米爾斯所帶領的探險開發事業部,改善既有拋棄式尿布的設計,紙製品事業部負責製造及產品開發,企業研發旗下的工程開發事業部負責設計製造設備,而盥洗用品事業部的業務團隊起初則負責推銷這項新產品。

早在一九五六年時,米爾斯就在邁阿密谷的技術設施,組成一個兼職的研發團隊,調查拋棄式尿布的市場潛力。十八個月後,這項調查大有進展,米爾斯指派一流工程師鄧肯(Robert C. Bob Duncan,清潔劑工程師先趨鄧肯之子)領導一個全職投入的專案。(後來,鄧肯轉調到紙製品開發部門,繼續對幫寶適紙尿布產品提供技術指導,直到一九七○年代初期。)這項專案後來成為相當複雜的工作。拋棄式尿布必須能有兩片傳統尿布的吸收力,因為許多家長習慣替嬰兒包兩層尿布以增加吸收力。研究顯示,嬰兒的體型和排便量差異甚大。其他像可沖洗性等技術問題則又難以解決。更糟的是,拋棄式尿布必須是家長可以買得起的商品。起初,米爾斯和鄧肯認為,P&G若要獲利,每片尿布售價就不能低於○•一五美元到○•一七美元,但對中產階級家庭來說,這樣的售價似乎太過昂貴。

一九五八年初時,P&G已經完成一項拋棄式尿布的產品並準備進行測試。這項產品包括吸收力超強的內墊,這個內墊折疊成Z形皺折創造出更為合身、吸收力更強的圓形座墊,而外層再包覆上塑膠褲。P&G選擇達拉斯做為測試市場,也很快從市場經驗中得知,當地氣候炎熱又缺乏冷氣空調設備,家長根本不願意購買塑膠褲。由於銷售額不佳,因此有些業務員和行銷經理建議公司放棄這項產品。米爾斯和鄧肯則持反對意見,他們說服研發最高主管普利桑茲(J. G. Pleasants)讓他們再試一次)。

產品設計師重新思考,這一次他們專注於開發一件式、有塑膠外層的紙尿布,這樣一來就能把麻煩的塑膠褲完全去除掉。六個月後,更先進版本的紙尿布已準備進入製造階段,當初所製造的三萬七千片紙尿布大多是由手工組裝完成。當這項產品要進入小型市場測試,需要生產幾百箱的產品時,公司要求工程開發事業部建立一個先導轉換生產線,把流程自動化。

生產長方形的拋棄式紙尿布看似簡單:把一些有吸收力的填塞棉弄成Z形皺褶,把這些填塞棉置於乾爽表層和防水塑膠底層之間,然後利用熱融膠把這些東西黏在一起。事實上,這項流程是P&G所面臨過最複雜的製造挑戰。P&G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設計並建立這個先導轉換生產線,其中尤以複雜的皺褶作業,要取決於機器能多迅速運轉。為確保品質,採購部門必須跟原料供應商密切合作,決定幫寶適物料的最佳規格。此後,P&G必須密切監督供應商以確保原料品質的一致性。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Magical Mr. MISTOFFELEES
昂首千丘遠,嘯傲風間;堪尋敵手共論劍,高處不勝寒
頭像
liwuu
白金會員
白金會員
 
文章: 1639
註冊時間: 2004-11-17 06:02

文章liwuu » 2005-06-17 15:37

幫寶適紙尿布:讓拋棄式紙尿布成為大眾市場產品(下)

同時,品牌小組也致力於為這項紙尿布命名,他們從一堆名稱中挑出「幫寶適」,這些名稱包括:Tads、Solos、Tenders、Dri-Dees、Winks、Zephyrs和Larks。於是,這項改良式紙尿布就在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於伊利諾州皮奧利亞市率先上市,而且這項產品所包含的許多改良最後也都申請到專利。其中一項是讓紙尿布提供更好的防水功能的塑膠外層;另一項是鄧肯為讓溼度維持在尿布中間層而設計的不吸水表層。這項表層不但能讓嬰兒肌膚更乾爽,進而減少尿布疹發生的機會,同時也改善紙尿布中間層的吸收力,所以能減少填塞棉的用量。

即使有這些改善,幫寶適的測試結果還是好壞參半。後續的研究顯示,母親都喜歡這項產品,但是每片紙尿布要價一角美元,若要定期使用仍嫌太貴。而在皮奧利亞市的測試還顯示另一個問題:P&G還沒有適度考量到消費者只會在嬰兒兩歲前購買這類產品。因此,每個月都有一群第一次當爸媽的人,P&G必須向他們介紹幫寶適,訓練他們使用幫寶適。研究顯示,如果在產科病房時就讓新生兒使用幫寶適,日後新生兒母親就比較可能使用幫寶適。於是,P&G開始花更多心力在這個通路,部署專業服務群(先前在一九五七年為推銷金冠牙膏而成立)向醫生和醫院示範,使用幫寶適如何能幫醫院省下洗衣成本。當時,使用塑膠褲的醫院少之又少,因此醫院不但要清洗傳統尿布,也要清洗相當多被弄髒的床單。

配銷象徵著另一個問題。由於拋棄式紙尿布以往只在藥局出售,盥洗用品事業部的業務團隊認為有機會把幫寶適推銷到雜貨店和超市等通路,但是業務人員考慮把幫寶適跟其他盥洗用品放在一起展示。「結果這樣做確實不太明智,」一位行銷經理後來承認,「因為媽媽們到店裡找嬰兒用品時,並不會走到盥洗用品區,而會走到嬰兒食品區。」但是要把幫寶適改放到雜貨店的嬰兒食品區可不是容易的事,因為這些區域通常既小又擠,而紙尿布又是體積較大的產品。起初,雜貨店家不願意把這種銷售潛力完全未知的產品,擺到嬰兒食品區。

為了讓幫寶適在市場致勝,P&G必須為這些問題找出解決方案,而最優先事項就是降低製造成本。泰倫柏格回憶此事表示,這項流程有一點像猜謎遊戲。「在數據不足又分散的情況下,我們把目標價訂在每片紙尿布○•○六二美元,這樣做其實並不合理,」泰倫柏格在一九八九年幫《技術管理》(Technology Management)雜誌撰文時指出。起初,P&G認為可以藉由削減原料成本和製造流程成本,達到降價的目標,結果這些方法還不足以讓公司得以達成降價目標。P&G需要的是更激進的改變,幫寶適必須被重新定位為一種大眾市場的產品,能吸引更大的人口區隔。P&G估計幫寶適的銷售額必須超過皮奧利亞銷售額的五倍,這樣一來製造成本並不會同比例增加。而且到最後,每片紙尿布的製造成本必須降低到○•○三美元。

P&G的工程師接下這個棘手問題,他們必須開發出一個能以高速組裝紙尿布的連續流程機器。這項新流程讓幫寶適能在一九六二年底時,在加州薩加緬度(Sacramento)以每片○•○六美元的價格,重新推出幫寶適上市。P&G希望在七個月內達到銷售目標,但是即便降低售價,P&G在一九六三年年中時也無法達到四百三十萬箱的野心目標。於是P&G在一九六四年二月在聖路易市推出幫寶適時,又再度調降售價到每片○•○五五美元。而幫寶適的廣告文案則改以保護嬰兒肌膚為訴求重點。在聖路易市的銷售量於十七個月內達成銷售目標──比薩加緬度在二十三個月才達到銷售目標要好,但是這樣的成績還不夠好。

一九六四年十月,P&G於印地安那波利斯市推出幫寶適,事實證明這一次是幫寶適的轉捩點,P&G把先前在皮奧利亞、薩加緬度和聖路易市學到的教訓加以檢討反省重新出擊。這次的產品上市相當順利,印地安那波利斯市的消費者購買幫寶適的速度,快到讓商家供不應求。P&G開始接到信件和電話,詢問哪裡可以買到幫寶適,而幫寶適在印地安那波利斯市的銷售,也在公司預期的七個月內達成銷售目標。

令人驚訝的是購買幫寶適的消費群,竟然超乎P&G的預期。起初,P&G想像生活富裕的家庭是拋棄式紙尿布的主要消費群,但是幫寶適在大都會地區推出後,P&G發現較低收入的消費者也想要這項產品。有一次,P&G接到一通住在紐約廉價公寓的女士打來的電話。這位女士表示,如果沒有幫寶適,她就得拿著一桶髒尿布走下四樓,然後走過治安不好的這一帶,到兩條街外的投幣式洗衣店洗尿布。當幫寶適在全球上市後,也出現同樣的模式。在家庭洗衣機和乾衣機較不普及的國家,消費者都爭相購買幫寶適。
-------------------------------------------------------------------------------------
這篇提到的配銷通路與擺放貨場位置實在讓人印象深刻...不過最後對於消費群的預測也不禁讓人捏把冷汗,的確消費者的心理與行為實在不容易捉摸清楚!!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Magical Mr. MISTOFFELEES
昂首千丘遠,嘯傲風間;堪尋敵手共論劍,高處不勝寒
頭像
liwuu
白金會員
白金會員
 
文章: 1639
註冊時間: 2004-11-17 06:02

文章Chang,Stella » 2005-06-17 22:41

liwuu \$m[1]:
雖然目前由於網路與未來可選擇收錄節目的系統興起,導致電視的效應不斷被檢討,但從這個故事仍可知道一個促銷通路媒介的重要性,尤其那個廣告單價與一張郵票相比實在令人印象深刻...讓人聯想到每日信箱中的廣告信件!!

先謝謝liwuu 一系列P&G的發展史分享. ( 我原以為liwuu是那可愛的沙灘妹….. ;-$ ), liwuu也常在math區為人解惑, stella也是受惠者之一, 真感謝!

恩, 電視媒體的效應是真的不斷的被檢討, 尤其cable開放後, 真正要reach的消費者無疑是被打散了, 若要單選你的主打消費層所喜歡的頻道, 成本又較一般的package高很多, P&G在台灣整個廣告主的排名也都一直名列前芧, (Unilever也通常只是在後追趕) 很難有像P&G那樣始忠如一對TV這媒體有強烈偏好的廣告主了, P&G真是很多廣告公司的最愛了…

如果提到廣告的成本效益, 那就真有迷思存在了, 拿一個先前執行的網路活動效果來說,total impressions 是58,130,000 (這個數字表示它在網友前露出的次數 (結案後的實際流量還更高), 以1,000,000元的成本來說, CPM(每千人成本)約17元, 表示平均單人不到0.02元, 若以P&G用一張郵票相比較, 3元一張的郵票是單人成本的120倍. 很驚人嗎? 不見得. 為什麼?

同樣電視也都喜歡用CPM來衡量廣告效益, 廣告商也都能提供廣告主很漂亮的數字, 然, 回想一下, 在電視進廣告時, 你有沒乘機跑去上個廁所, 或拿個零食或…跑出去倒垃圾之類的….., 而在進入portal(入口網站)時, 你可能只是想收收信, 也直接click信箱, 完全無視在首頁上頭的banner廣告或是正向你招手的鑽石T-bar廣告, 而這所有的所有, 仍然被記算在impressions內, 所以, 這些impressions或算出的CPM對廣告效益的衡量, 數字背後的真正含義有多大?

別迷思在這數字海裡! FYI
頭像
Chang,Stella
中級會員
中級會員
 
文章: 115
註冊時間: 2005-01-26 09:52

下一頁

回到 行銷討論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