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月球上的人造人916號 (歹勢 你的個人資訊太神秘了 所以只好稱為人造人 有空加入我Skype及Msn)
大陸的MBA目前還有缺點 而且不少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的Top學生除了美國之外 國內(香港算是半個國外)的就只討論中歐 長江 北大國際BiMBA的原因 因為只有這三個全英文教學 也只有這三個用Gmat +Toefl+Essay +interview 取學生
以教學模式而言 其他的學校都還是太偏lecture base 這三間有比較多的Case study以及 group project
BIMBA很多人不熟 不過這曾經是我很考慮的方向 BiMBA是林毅夫搞的 他在大陸可是被稱作離諾貝爾獎最近的男人 拿的是美國Fordham學位 但是地點在北大上 教授則是北大經濟研究中心+美國兼職教授 這家特色是利用北大No.1文科大學的資源 有著種種講座 課程中有一堆經濟學....(畢竟是經濟研究中心搞出來的嘛) 畢業之後的出路還蠻廣的 最下頭有文章可以看看
中歐 很多人可能聽過 熬了十年總算媳婦熬成婆 靠著FT排行榜的新算法 莫名其妙擠到全世界22名 (大陸人自己都笑說是虎爛的) 總之是位在上海稱作全中國最好MBA program. 他確實是中國內地最好的 也最像歐式MBA的program 事實上...中國跟歐洲關係很好的 (因為反美嘛 :P 歐洲又相對美國社會主義的多) 裡面教授有一堆歐洲教授(因為是跟歐洲合辦的 一開始是用上海交大的一些資源 但很快就獨立運作了 錢的部分還是有國家跟歐盟政府資助 今年開始沒奶水要靠自己 所以班級人數也從90人改增到180人)
長江商學院CKGSB 李家誠下頭搞了一個長江基金會 砸錢搞的 一樣開在上海 當初號稱十年打造中國哈佛 花一堆錢到處挖頂級教授 給予美國等級的薪資 宣傳很大 野心很強 選人像在選企業楷模 最愛選原本就是大公司 錢就賺蠻多的學生 成立四、五年過去.... 李嘉誠漸漸發現模式不對 會虧錢 然後教授又面臨被其他學校更高薪挖走的危機 現在索性準備把長江商學院賣給香港科大 但CKGSB還是中國學生國內學校的三首選之一 (ps..很可能真的就會變成香港科大的"長江分校"XD )
大陸一般的MBA(聯招 非以AT取人)狀況大概如下
以取生模式而言 即便是最好的北大光華 清大經管 交大安泰 復旦經管等四大天王 學生水平...恩 我這麼說好了 聰明程度應該都不差 但是一想到取學生的方式還要考中國政治 (據說剛廢除 之前都要考)就覺得三條線 取進來之後教學模式又錯誤 又是大學本科畢業就唸的一堆 這樣就跟台灣一樣了 出來都是理論實際無法match的狀態 總而言之也不是素質差 但就是嫩啦 教育方式不對嘛 MBA最要你作的獨立思考+團隊合作+表演能力+溝通能力+世界觀 不敢說沒有 但通通欠缺
大衛兄有提到 我認同在大陸本土唸書 其實格局可能因為提供的教育內容 教學模式 同學組成 而把格局搞小 這也是我選擇折衷的香港的原因
MBA教育一開始是美國人資本主義的產物 確實美國強 是老祖宗 但近年來歐洲惡勢力 亞洲大崛起 以及美國人自己跑到歐洲 亞洲唸的也越來越多 這是一個趨勢的轉移 雖然時間不知道多久 可能要二十年 但是起碼可以看的到浪頭 美國除了Top那幾間 外加雷鳥 南卡之外的MBA幾乎是不在乎國外事務的(因為他們其實本來整個structure就是在為本地的財星五百提供人才嘛...供需供需是基本:P ) 我不認為美國那些Top20之後的學校很適合"想在大中華區發展"的人去唸 當然 一切只是我的想法 TB好在教育水平 好在整個學習氣氛良好 也好在學校對於課程規劃很有一套 會讓你感受到國際村的正點 但我也得說壞在貴 也壞在同學素質不一 我薪水努力摳下來的學費本兒養不起啦><
回大衛:
我知道你太愛我了 所以一直要我去陪你 別這樣嘛...出門再外難免有個三七四切(看看黃阿交)...以後香港分站我作東 你來我們就共渡茶水灘的ONS吧......
(以上是在開玩笑 由於太十八禁了所以後面省略 看倌們可別信以為真 )
以商業教育而論 美國實在是好地方 必須得說美國就是領先 但是領先多少呢? 這樣的領先程度有必要一定要踏上那兒兩年並且砸下重金嗎? 我多年來一直是蠻想去美國的 但是這一兩年....我發現自己太想要認識一下對岸那塊土地了 而且很想現在就去 我的工作同一個產業對岸的市場可說是風起雲湧 而相對台灣的市場則是....飽和 競爭 互殺 若去美國唸書 我的資源(金錢)會砸的很兇 如果我能進Top10 名牌帶來在畢業的效應是很有用的 但...遺憾的是進不去 相對之香港 地點是華人社會中最商業化的都市 而這幾家香港學校 為了要搞出diversity 學生國籍最少都在十國以上 非華人至少三成以上 整體而言不至於同質性過高 我對MBA抱持的想法是偏務實一些的做法 若學校都在砸資源把招牌擦亮 為的是未來多年的長久大計 自然也會為了學生出路好好著想 不至於砸壞自己花錢搞的招牌 相對的 我得說多數美國學校對於international student的career service作的不好 所以跑去香港唸書的道理來自這些 再加上所費較低 對我個人發展而言是個折衷的方案
但我也說過 因此我會犧牲了在大白人社會裡頭生活兩年的經驗 在大美國環境裡頭生活的兩年經驗 跑去特大購物中心買一周份量的食物回家慢慢微波每天吃的經驗 半夜唸書寫報告想著有女朋友多好的經驗>< But you lose something , you gain something. Life is just a trade off. 舉個例子 有了世界的Alumni 世界的同學 在某些角度是好處 但若談到他們能順利跟你共組團隊 共同創業 共打天下 共創未來..就有點難
btw... MBA不一定是我的final degree 我的意思是說 未來對哪些東西感受到了興趣 要跑出去再唸是很可能的 到時候就不一定會是business related了 要出去還是很有可能地:P
btw again...(<--中式英語不要學)經濟學在我記憶中其實不算是老美發明:P 策略管理雖然是老美搞起頭的但越來越多紅人是非老美(藍海的老金是個英文說不甚標準的韓仔) 當然 很多人還是美式教育教出來的 但世界正在轉 很屌的波特也一路被名資柏哥 普哈拉 還有新出來的金大頭K (真的...我從大學唸波特的東西就不知道怎地不喜歡他 看他演講也是個悶 知道他很厲害但就是....悶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不同道吧...我承認他很厲害但就不喜歡嘛)
最後講到世界工廠 目前的大陸確實還是工廠 台灣二十年前也是 中國人要搞到美國那樣的消費文化恐怕三百年也不可能改成那樣 但是中國隨著成長 市場是一定有的 長的快或慢罷了 我蠻想提早進去攪和一番
中國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不同在於 中國重視教育(印度ooxx ) 中國人喜歡努力(巴西永遠再森八@@) 缺點是中國人容易內耗內爭內鬥 還有中國人愛聽愛學不愛想 但是純粹以西方社會認定的人力素質來說,中國整體還是遠強於其他那些發展中國家,而這樣的優質人力可能足以供給未來源源不絕的經濟成長(願意投資 願意花錢) 在維持世界工廠定位的同時 成為世界市場的可能性還得看未來這二三十年的發展而定
消費...以往是靠需求 但越來越多創新證實了需求竟是由新的供給刺激出來的 所以....很有趣 世界是圓的 大陸人也是可以為了Sony透支消費改用現金卡的 只要想起哪一天青島日報頭條寫著" 中國卡奴一億八千萬" 不就覺得很妙?
好累...先寫到這
底下這個討論串有些意思 大家可以看看 這個Forbes評為中國內陸第一MBA program的畢業狀況
[原创]北大国际MBA--BiMBA 05年毕业生就业数据考虑CD里面有些人不太清楚北大国际的就业情况,我手上正好有个05年毕业生的通讯录,鉴于隐私,偶将人名隐去,只贴编号和公司名字,仅供各位参考!
序号 公司
1 创业中
2 创业中
3 IBM
4 法格赫照明
5 MI 能源公司
6 联想投资
7 Start-up公司,IPO进行中
8 国营某外贸企业
9 中国再保险
10 渣打银行
11 SAP
12 医药咨询公司
13 伦敦某投行
14 Nokia
15 港湾
16 N/A
17 联想投资
18 中航三星人寿
19 Microsoft
20 法国索格利咨询公司
21 康明斯
22 CICC(中金)
23 金光集团
24 Microsoft
25 GE
26 联想控股
27 中信信托
28 Dell
29 爱默生
30 Regus group
31 普华永道
32 BASF
33 优艺国际环保科技
34 IBM
35 Start-up公司,IPO进行中
36 GE
37 GE
38 美国国际集团
39 路易威登 LV
40 联亚
41 Siemens
42 创业中
我是这个班的,学号第四。这个目录来自我的通讯录。补充一下(哪些没公司名字的情况)
No1是菲律宾人,自己开了两三家公司了。下次我把他们公司的网站贴出来给大家看看。11月的时候,他带着自己的团队来上海,我们还请他吃了大闸蟹,他赞不绝口。
NO2去年下半年从公司跳出来,和几个朋友在珠海的香洲区创业。大家可以去看看我们班的博客,有些是讨论创业的事情:
http://bimba03.bokee.com/
No7和No35在同一家公司,No7年前刚荣升董事会秘书(兼HR总监),No35在负责福建省的市场推广。他们的公司是做小区短信的,比方说你带着手机进入一个商场,他们就会把商场的一些促销段信发到你的手机上
No8刚从巴基斯坦回来,做敏感行业的贸易,就不谈了。但他觉得很辛苦,昨天还和我聊想换换工作了
No12毕业后换了几家公司了,现在跟着一个哈佛的博士做医药咨询,在上海忙得连同学聚会也很少来。
No13,是我们班的韩国MM,在伦敦的一家中型的投行,年薪有10万美元,但她说那里生活费太高了,想回上海呢。
N016 N/A 是因为她的育产期在下个月初,她读书前是ABB的,上次No1来上海时,她也来了,据说一起要开个公司。
No42是美籍华人,在五道口开了家公司,雇了不少人。有一间大大的会议室,我们班常以此为据点搞活动.
No43 其实刚从Lucent跳出来,去深圳了,任财务总监,据说是我们班国内同学年薪最高者。
再补充几条吧:
1 大公司不一定就好,小公司就也不一定差。大公司可镀金,小公司图实惠。
2 在哪里读MBA一定要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与自己的个性,爱好,兴趣相匹配,并最大程度地和过往工作经验挂钩。转行要有从头再来的心里准备,当然起点肯定会很好)
3 BiMBA绝对是个静下心来读书的好地方,有时候觉得环境好的有点奢侈
4 BiMBA的运作没有中欧和长江那样商业化,所以有时候觉得一些地方服务不够到位。但最后我们都是带着感恩的心态毕业的
5 学校间比来比去其实没什么意思(TOP3之间,其它免谈),关键还是和自己比。看自己能得到哪些收获,交到哪些朋友,培养多少自信,自己的薪资比上学前增加多少。(我们班有人拿10万美元的,但人家是投行,自己没法比。我现在的工资是入学前的4倍,我比以前更加自信,我有很多谈得来的朋友,我的心胸器宇更开阔,这些就是读BiMBA的收获。当然读中欧的话,我想也没问题。所以在国内读中欧和BiMBA其实都一样,最后还是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