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preg_replace(): The /e modifier is deprecated, use preg_replace_callback instead in /home/formosam/public_html/phpBB3/includes/bbcode.php on line 112
FormosaMBA 傷心咖啡店 • 檢視主題 - Business PhD 申請總結 (轉貼自CD)

Business PhD 申請總結 (轉貼自CD)

所有博士申請的經驗交流分享

Business PhD 申請總結 (轉貼自CD)

文章Jade » 2006-03-09 14:02

這篇文章有點長,
但很值得有意申請business phd的人參考。
我必須說,
這篇總結寫得真好。
我相信原PO的堅持,毅力以及正確的努力方向是讓她終於如願申請上Wharton PhD的關鍵。
她的經驗也讓我想起敝校一位老師的名言(他如今也是該領域的大頭了):
It's not about how smart or how creative you are, but all about perseverance.

與有志於商學院博士班的同好們共勉。


我的申請總結(一)
(這是我在水木發的總結的精簡版,可能有的地方不大連貫,大家湊合看)

隨著Wharton offer的到來,我的申請也可以算是告一段落了。
可以說,這次的申請算是比較成功的。
申的都是PhD in Management/Strategy
拿到offer的有Wharton, Cornell, Berkeley,還有INSEAD的准offer。
面試邀請的有Northwestern, U Mich,Maryland,都withdraw了。
拒我的學校有Stanford, MIT, Duke,LBS。
總結,2年前就想寫了,只不過那時的我,對申請的認識遠不及今天。
希望我寫的總結會對今後申請商科phd的同學有所幫助。
初出茅廬
我是清華經管00級金融本科,第一次申請04 Fall Entry的。
就先擺一下當時的各項條件吧。
TOEFL: 633/4.5
GRE: 2280(V/M/A: 780/800/700)
GMAT: 700/5.0
學分積:85.4/100
排名:13/58
客觀分析了一下自己的優劣勢,我的劣勢,就是我的數學不行,這也是我的排名不是很高的直接原因,對於那些證明推導,實在是讓我很頭疼。而偏偏無論是金融還是經濟,對數學的要求都很高。
既然自己的特長不在這邊,申金融或者經濟不佔優勢,即便申到了,讀起來也很痛苦,那麼只能申別的了。
正好我的SRT專案做的是FDI(外商直接投資)相關的,還在國內核心發表了一篇文章(不過質量不高)。於是,就以此為中心進行申請。FDI屬於international business領域,一般在商學院的management department裏面,但不是很主流,也就是說,不是每個學校都有老師在研究這個的。
9月份的時候,找經管一些海歸的老師瞭解情況,上網查資料,準備各種申請材料,那段時間真的挺忙的,選校,改PS,填表,寄材料,與此同時,還要關注就業資訊,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是不錯的。就這樣,到了年底,我的材料基本準備完畢,工作方面找到了一家四大之一的事務所,也算有了著落。
這時我的想法又發生了改變。本來我對申請的期望是能夠申到LSE這樣的學校,自費去讀一年也就行了,見識一下,然後再繼續申請。但是後來又瞭解到LSE的畢業生再申請的情況也不是那麼樂觀。再加上現在又有了還可以的一個工作保底,我決定只申請Top 20的Ph.D.,否則的話,去讀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學校也沒什麼意思,因為那樣即使畢業回清華也比較困難。Top的申請到了是運氣,不行就工作。為了適當分散風險,就又申了幾個碩士,新加坡和加拿大的。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這段,覺得自己當時的申請真的是在碰運氣。沒有好paper,沒有陶瓷,沒有好的推薦,當時所謂的研究經歷,現在看來真的很na?ve。在PS裏面,僅僅強調了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卻沒有domenstrate自己的研究能力(當然,當時也沒有什麼呢,不過也是應該強調potential的),為什麼可以在今後的phd生活中survive。
寄完材料,就是漫長的等待了。
等待的過程實在是不好受。早就知道美國商學院要招人一定會有面試,所以整個2月一直希望能得到面試的機會。遺憾的是,竟然沒有一個美國學校認為有面試我的必要。唯一值得安慰的是,LSE給我發來了admission,但並不是我報的第一志願,而是第二志願。不過在這個時候,我已經不打算去那裏了,但無論如何,也算是結束了我的三無生涯。
3月的時候,據信像雪花般飛來,好在我也已經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強大的抗打擊能力就是那時候訓練出來的吧,一天拿幾封拒信也都挺過來了,基本也在意料之中吧。
夾雜在據信中的就是新加坡國立的面試通知,他們專門到北京來進行face to face的面試,這是我的一個機會,由於在找工作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面試經驗,所以整個面試過程我還是比較從容的。
面試在3月中旬一個周日的下午,貴賓樓,在面試之前有筆試,大約40分鐘吧,兩部分,一個是summarize,一個是命題作文,反正我洋洋灑灑寫了很多。然後是面試,由於是整個商學院一起面試,來的老師不是我所申請的business policy,因此沒有什麼具體的學術問題,只是很general的,why phd? Why nus? Plan after graduation? Any U.S. schools?
面試後又是漫長的等待,有3周的時間。這段時間,據信依然源源不斷,我也守著最後的希望,但也作好了工作的準備,甚至報考了CPA,買了一大堆書,結果最後也只能放在書架裏當擺設。終於,在4月5號,我拿到了國立Master的offer,巧的是,在同一天,加拿大的Queen's也給了我Master的半獎,這時我又面臨抉擇了。
首先,這兩個雖然都是master,但國立是兩年,Queen's是一年。由於我是要繼續申請的,所以,一年的時間恐怕很難有什麼big change,估計到了那裏又要馬上開始準備申請了,兩年的時間準備會更為充分一些。這最終也成為我選擇時考慮的首要因素。
第二,從地理位置和國際聲譽上講,Queen's無疑要優於國立,這是很多人考慮的因素。但國立在亞洲也是數一數二的,在加上新加坡本身也是金融中心,畢業後即便申請失敗,留在本地工作的幾率也要大些。
第三,金錢方面的考慮。國立的獎學金綽綽有餘(1500新幣/月),而Queen's只是一年給6000加元。雖然家裏有能力支付,但我還是不希望花家裏的錢。
最後,新加坡離家較近,而且文化差異不是很大,對我這樣沒有離開過家的學生,作為邁出國門後的第一步,也是比較好適應的。事實證明,這一點很重要,基本沒什麼不適應,而且經常能回家:)
我的申請總結(二)
獅城歲月
2004年7月24日,離開生活了22年的北京,來到新加坡。在來之前,我就已經確定了導師,後來證明,這是十分正確的選擇,可以比其他人更早地開始research。至於導師的選擇,就是看他的簡歷,做了不少FDI相關的東西,就選他了,Andrew。來了以後,才意識到Andrew還是很牛的,剛剛做了Department Head。Andrew是加拿大人,為人隨和,還挺幽默,還娶了個中國老婆(我又開始八卦了。。。)
初來乍到,當然要從最低級的活兒做起,我記得我是頗做了一陣子不用動腦子的體力勞動,什麼拿一本書劃名字啊,兩個檔進行比對啊之類的。雖然都是什麼沒有技術含量的活兒,但是還是為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給Andrew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基本上我幹活是以快著稱,質量也還過得去。
在幹活兒的同時,還要上課,master一共要修6門課,因為不用上英語課了,我第一學期選了4門。那段時間還是有點忙的,不過也很充實。適應上倒沒什麼大問題,吃的方面,食堂有很多中餐,學習上,也沒什麼太大的困難。同學裏面,基本上都是中國人,大家交流起來十分方便。
我從一開始就和Andrew表達了繼續申請的願望,難得的是,他也十分支持。在大約10月的時候吧,Andrew終於讓我開始做research了,是關於中國上市公司的diversification strategy的。更難得的是,Andrew還給了我資料,建議了模型。這樣大大減輕了我的工作量,有了資料,我只需要literature review, develop hypotheses,再test就可以了。
有了大方向,有了資料,剩下的過程也比較順利了,雖然在這過程中也有過一些小困難,但也都克服了。到了12月的時候,初稿已經完成了。
1月是AOM(Academy of Management)和AIB(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的年會截稿日期。在截稿之前,Andrew幫我把論文改了一遍。投出去以後,就又是漫長的等待了。心裏隱隱覺得,這論文被接受與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的下一次申請。AOM和AIB分別是management和international business領域頂尖的會議了,能有這樣一篇conference paper,無疑是申請中一個很大的砝碼。
到了3月和4月,消息傳來,兩個會議都被accepted,當時還是頗為興奮了一下的。雖然系裏只support一個conference的錢,但我還是決定兩個都參加。畢竟,如果能有機會在會議期間認識幾個教授,對申請會更有幫助。
會議分別於7月和8月在魁北克和夏威夷開,從4月到7月,還有2個多月的時間。這期間,我決定再考一次GMAT。原來的成績只是勉強說得過去,如果能到750就比較好了。然後我就借準備GMAT之機於6月初又回到了北京。
考試定在6月底,差不多有3個星期full-time的時間復習,Andrew也很好,在這期間沒給我什麼其他的活兒。我就在家裏逍遙地復習,其間還成功地趕上潮流,在成都賽區的時候就開始關注超級女聲了,呵呵,也開始了我的玉米+涼粉生涯。。。
6月底考完,成績基本達到預期,750/6.0,唯一美中不足不足的就是verbal只有89%,沒達到90%的目標,不過也可以了。
在這期間,又醞釀了一下第二篇論文,IB的。因為Andrew的expertise是在IB,我的第一篇論文和IB沒什麼關係,是social network和neo-institutional theory的,所以覺得還是再有一篇IB的論文比較好。但是那會兒也沒醞釀出什麼來。。。
到了7月初,就要去開會了,先是AIB,Quebec City,Canada。
到了魁北克,感覺有些失望,看了一下來的老師,好學校的鳳毛麟角,大部分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學校的老師。這讓我對IB的現狀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非主流啊非主流,而且IB這個方向本身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多,基本上都是從別的學科借來一些理論來進行研究,如果以這個為大方向學習的話,會讓自己的background不夠solid。基本上,在AIB以後,我就決定再次申請的時候要以我的第一篇文章為主,方向是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d neo-institutional theory into organization analyses.
8月的AOM,無論從規模,還是質量上,都比AIB要強很多。在去之前,做了一些工作,看了看各個學校的老師,有沒有和自己方向相近的,然後發email聯繫,看看人家是不是也要來開會。
到了開會的時候,大約見了五六個教授吧,還是有些收穫的。先和一個CMU的教授聊了聊我的論文,他表現出了極大興趣,雖然他主要在public policy school,並不在我想去的biz school,但他還是十分好心地為我介紹了一下social network領域各學校的情況。
還有一個network的大牛,我也厚著臉皮和人家搭了搭話,大牛還是挺不錯的,也給了我一些建議。和Wharton的一個教授也簡單談了談,由於他認識Andrew,對我也還算熱情,不過沒談什麼實質性的內容,基本上是大致地說了說申請的事情。
最有成效的應該就是和Maryland的聯繫了。他們一個去年負責招生的教授和我談了談,感覺有點像面試。談完以後覺得去那裏應該沒什麼問題了,準備把Maryland當作保底的學校了。
從AOM回來,8月中了,然後準備了2周的TOEFL,8月底考了,
我的申請總結(三)
選校
選校是申請中最為關鍵的一環,選校的基礎是定位。以往的經驗,比我早兩年的師兄,有去Stanford的,不過不是同一個系,而且他導師是Stanford的,還有申到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Andrew是UWO畢業的),他和我是一個老闆,他只申了Harvard, Wharton, MIT, Stanford, INSEAD和UWO,最後他沒去UWO,而是選擇了工作,還有也是一個Andrew的學生,去了UIUC。
覺得還是本系的師兄/姐更有參考性一點,決定保守一些,多申一些學校,最後加加減減地申了14所。後來證明,這是過於保守了,不過也從另一側面反應了不自信,10所左右應該是比較合適的數量。
以前看的總結裏,有對各個學校的介紹,覺得很好,這裏也試圖把我所瞭解的告訴大家,儘量從general的角度看,不過大部分還是針對management/strategy的。
Harvard:猶豫了很久,最後還是沒有申。名氣自然不必說了,Harvard is Harvard。商學院整體的reputation也很好,但具體到博士項目,不是太好,沒辦法,老師們都是超級大牛,太忙了,沒什麼功夫管學生,所以基本上要自力更生了。比較特別的一點是,HBS的博士分兩種,PhD和DBA。一直有種說法,在學術界,DBA不如PhD,具體情況我也不是太瞭解。我沒申的主要原因還是沒有什麼太合適的教授。這個方向想申的話,可以考慮PhD in Business Economics和DBA in Strategy,前者就是經濟學的氣息比較濃,後者是前1年才新開的。
Stanford:整體的reputation也很好。我申的是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的Organization Behavior。OB分micro OB和macro OB,前者主要研究individual,像什麼emotion, trust之類的,我不是很熟。我的方向是macro OB,或者叫OT (Organization Theory),和strategy靠的就比較近了。Stanford的macro OB,sociology的氣息比較濃一些,population ecology的開山鼻祖之一的Hannan就在Stanford,還有neo-institutional的鼻祖之一的Powell,在sociology department。而且,加州的天氣也很好,呵呵。有點特別的地方是,OB只要GRE成績,這一點在其他商學院是罕見的,一般是2個都行,prefer GMAT。
Wharton:Wharton的規模很大,不僅系很全,甚至Statistics,Health care system, Real estate,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這樣在其他商學院不常見的系,Wharton也是一應俱全。這一風格也延續到了Management Department,光是faculty就有40人!與此對應的,phd學生也不少,每年大概招5人吧。當然,management裏面也是包羅萬象,研究涵蓋的領域非常廣,OB, OT, Strategy,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比較好的一點是,有IB這一塊,很多其他management department裏根本沒有這個方向的。這樣我之前IB的基礎,也可以派得上一點用場。
MIT:Sloan的優勢在於technology這塊,entrepreneurship之類的。有一個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的program,大概有10個教授吧,應該說是個很好的地方,但是給人的感覺是比較散,就是教授之間研究的方向差別還是挺大的。Westney是IB方面的大牛,Zuckerman主要研究social network。這兩個和我研究的還比較相關。
Columbia:Management department裏也是sociology的氣息很濃。有好幾個教授都是sociology背景的,Stuart, Ingram, Reagans都是social network expert。還有Haveman,是研究neo-institutional和diffusion of diversification的。應該說,這裏和我算是比較對口的了。但不知為何,Andrew對這裏似乎印象不好,爭取了一下才拿到給這裏的推薦。
Chicago:更是sociology的天下。那個系的名字叫Market & Organization,有個social network的大牛,Ron Burt。不過好像除了他,我這方面沒什麼太牛的。Chicago有個好處就是讀完前兩年,可以拿到一個MBA的degree。不過,好像畢業挺難的。Andrew同樣對此無甚好感,我也就沒再爭取,這裏反正不如Columbia對口。
Cornell:Management的特點就是小,一共faculty就不到10個,還包括OB的,具體到OT的人,也就2-3個。而且management的強項在於OB,特別是HRM,整個OT在那裏就算minority了。本來都不打算申請這裏了,就寫信問了問,沒想到那邊的老師十分熱情,在11月的時候就通過skype和他聊了聊,既然都進展到這裏了,沒有理由不申請啊。另外,Cornell還有一個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 School,很多研究OT, Strategy的人都在這裏,像Tolbert。如果在Cornell讀的話,基本上要遊離於這兩個school之間。
U Mich:PhD的reputation很好,是個研究氣氛很濃的地方。Corporate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epartment雖說是一個系,但是分2個方向,CS或者IB。代表人物是Ahuja,印度大牛啊。聽說那裏對PhD很重視,受到的訓練很好,出來的placement也很好。而且只從Ross捐了一大筆錢以後,U Mich立馬闊氣了,貌似獎學金也很高啊。。。
Berkeley:和MIT比較相似。有兩個相關的專業,Business and Public Policy,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BPP更多是economics-based,OBIR是sociology-based的,我申的就是OBIR。這裏的OT group人也不是很多,Audia算是比較活躍的一個了,還有John Freeman, population ecology的另一個奠基人。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中國教授,Waverley Ding。她04年從Chicago畢業,來Haas做Assistant Professor,榜樣啊!
Northwestern:Kellogg的整體還是很強的,特別是Marketing,當然其他的也不差。也是有2個相關的專業,Managerial Economics and Strategy,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和Berkeley的2個相似,前者是economics-based,後者sociology-based的。MO有不少牛人,Gulati, Zajac, Uzzi,各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而且,貌似也很錢的樣子,Kellogg也是個好去處。
Duke:感覺從前幾年開始Fuqua就開始擴展,group也越來越大。Management department規模也不小,Will Mitchell從U Mich過去了,增強了一些實力。但不知為什麼,placement總不是太好(那裏的學生自己說的)。
Maryland:MO的領軍人物是Gupta,是個牛人,我當初讀了一篇他的文章,覺得寫得很好,頗為崇拜了一下。他還有個中國女學生,Cao Qing,貌似也挺牛的,今年on the market,不知道工作找得怎麼樣了。
NYU:Stern的finance最牛。它的IB是很偏重economics的,所以也就沒申。Bernard Young是IB這邊的大牛,在各種jouranl上都有publication。
INSEAD:美國以外最好的商學院之一了。Strategy group有不少牛人,Gimeno, Doz, Kogut。學生的placement也都很好。它的缺點在於不在美國,而且只是一個商學院,並不是一個university。這裏的老師歐洲人比較多,還在Singapore有campus。由於不要申請費,我也就申了。
LBS:和INSEAD性質差不多。但是給我的感覺是,LBS的研究氣氛不如INSEAD濃,它還是更重視practical的東西的。置身於倫敦這樣的金融中心,多關注些實際的東西,也是正常的。
Toronto:它的strategy department還是挺強的。特別是ecology和social network這塊,像Baum這樣的大牛,還有一些年輕一點的Assistant Prof,像Rowley。感覺這裏確實有這麼一群人在做這個東西,很有group的感覺。
UWO:Ivey的MBA更有名一些。General Management以international business聞名,特別是Japanese MNE的跨國投資,因為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做了一個關於這個的資料庫,然後出了一大批人,Beamish是這裏的頭,他也是Andrew的導師。應該說,Ivey的這個community在IB這塊還是相當有影響力的。
Yale:Yale的PhD專案只有3個系,accounting, finance, marketing,所以就無從申請了,不過從這點也可以看出Yale對PhD的培養並不是很重視。
Princeton:人家根本沒有商學院這個東東。。。做finance的一般都在economics department裏。
還有幾個不錯的商學院,可惜沒有PhD項目,像Dartmouth, IMD(我對瑞士的印象還是很好地。。。)

我的申請總結(四)
重裝上陣
學校選好以後,剩下的大頭就是PS了。由於有了比較豐富的研究經歷,寫起來也算得心應手多了。PS的主體就是闡述了一下自己的研究經歷,很樸實,沒什麼花哨的東西,最後1/3寫了寫為什麼要申請這個學校的這一項目,這一點比較花時間,要上網看老師的paper,寫出來怎麼match。
推薦信,1封清華時畢業論文的導師,1封Andrew的,有的學校還要第3封,這頗費了些周章。由於我一心一意跟著Andrew做,和其他老師沒什麼太深的接觸,所以最後只好找program coordinator寫了,基本上沒什麼實質內容,算湊個數吧。
剩下的就是比較route的工作了,填表,寄材料。12月20號把所有的學校都寄完了,就回來北京等消息了。
整個1月,沒消息,也逐漸習慣了每天早上收信的日子。到1月底的時候,心裏稍微有點著急,看著別的系的offer已經開始出來了,也有一點小羡慕。
與此同時,看到網上有說Stanford已經發campus-visit的invitation了,心裏還是感到很失落的。Stanford,還是我很想去的地方,而且一直也有招中國人,沒想到這麼快就被拒了。
還好,我的失望和焦慮沒有持續多久,2月2號收到了Berkeley的offer,當時真有點兒天上掉餡餅的感覺,因為以為都會有面試才會發offer的,沒想到offer就這麼來了!Program coordinator還特意打電話來祝賀,真讓我有受寵若驚的感覺。到現在還是很感激berkeley這麼早就給我offer,免去了我以後的焦慮。還有一段小插曲,這個offer是我媽去白雲觀幫我燒香以後第二天來的,嗯,我是不相信這些的,不過是陳述這樣一個事實。
然後的一個禮拜出去旅遊,為了保證收信,我還特意搞了一個手機上網,不過什麼消息都沒有:(
到了14號,收到了Kellogg的on-campus interview invitation,如果不能去,就video conference。當時猶豫了一下,又問了一下Andrew的意見,還是決定去了,因為手裏正好也有簽證,開會時簽的,1年多次,而且對方還提供$500。再加上Berkeley也有admit day,給$350。
既然決定去,那麼就順便把其他學校都問一遍吧,看看有沒有再能給點錢邀請我的。發信問了一溜兒夠,得知Columbia我在waiting list上,MIT說看了我的材料,很優秀,但是遺憾的是他們今年由於faculty會有大幅度的turn-over,所以就不準備招人了,Wharton說他們再過2-3周才會審材料,Duke也差不多這個意思,Maryland說電面,沒有campus-visit的先例。
Cornell非常熱情地邀請我去,也給500,當時就覺得這個offer也差不多了。U Mich更闊氣,給600。我也順便把Maryland withdraw了,算攢人品了。
最後確定下來去4個學校,Kellogg,Cornell, U Mich,Berkeley,說實話,讓我在這幾個裏面選,真的還挺困難,在我看來,Harvard, Stanford, Wharton是top 3,剩下的差別也沒那麼大了。
計畫是3月4號走,15號回,每個學校待3天左右,於是在2月的剩下兩周,我的重心都是在安排這次行程。說實話,這時我等的也就是Wharton了。
2月28號,Cornell的offer來了,意料之中。同一天晚上,Duke的拒信,說實話,當時也沒什麼太大感覺了,還挺高興,少一個學校惦記了。
3月1號,收到Wharton program coordinator的來信,說要和我電話5分鐘。當時的心情還是很激動的,馬上又開始琢磨為什麼是5分鐘的電話啊,面試?時間太短了吧,offer?幹嘛不直接email告訴我啊,還打什麼電話?難道告訴我要據我?覺得我還不錯,正式地據一下以示重視?真是思緒萬千啊。。。
不管怎麼樣,都是要面對的,馬上回了email。3月2日,卻沒有回信,心中更加忐忑。這時INSEAD又來信了,說要面試我,我現在還哪有心情搞這個啊,直接回信說了說我的情況,但也沒把話說絕,畢竟INSEAD也是很不錯的。然後和INSEAD的program coordinator用skype聊了1小時吧,和我介紹了一下INSEAD,還一個勁兒地問我Berkeley和INSEAD怎麼選,他的意思是只要我決定去就給offer。我確實也給不了他答案,只能說等我從美國看完了再決定,其實這麼拖著人家我也挺過意不去的。
3月3號,終於通上電話了,offer!當時還是很高興的,在整個申請過程中,一共高興了2回,1次是berkeley的第一個offer,一次就是wharton的。
這樣一切都明朗了,不用再考慮選學校了。然後決定取消4號開始的美國之行,畢竟,拿了人家的錢去逛一圈然後再據人家確實很不好,倒不如早早說明情況。美國之行是為了幫助選校,既然已經選定了,再去也沒什麼意義了。只是已經買了機票,損失了一些錢。。。
然後就是寫信和那些學校說明情況,這時尤為感到難受,特別是對berkeley和cornell,那邊的教授真的對我很好。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this is way of life。有意思的是,就在我寫這篇文字的時候,又來了Toronto的offer,忘記withdraw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的決定過於倉促,畢竟,其他的幾個學校也都是很好的。但怎麼說呢?我應該是有一種Wharton情結吧,最初的夢想始於Wharton,以Wharton作為申請的終結,也應該是個圓滿的結局吧。
尾聲
一直以來,都很欣賞超女的口號,想唱就唱。
推開夜的窗
對流星說願望
給我一雙翅膀
能夠接近太陽

我學著一個人成長
愛給我能量
夢想是神奇的營養
催促我開放
想唱就唱要唱的響亮
就算沒人有為我鼓掌
至少我還能夠勇敢的自我欣賞

想唱就唱要唱的漂亮
就算這舞臺多空曠
總有一天能看到揮舞的螢光棒
想唱就唱,是一種灑脫,一種自由,一種年輕人的特權。的確,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很多時候,錯過了那個可以追夢的時節就再也沒有機會了。隨著歲月的流逝,能想做就做的事情越來越少了。。。
所以說,能夠想做就做是一種幸福,是老天給予年輕人的特權。有機會追夢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幸福!無論結果如何,這個追求的過程、付出的過程都是幸福的。
不斷實現夢想的人生,才是充實的。只是,當你追求許久的夢想終於實現的時候,會在短時間內,有一點點空虛。這時,就會想起某次和大牛的對話,what's my fire in the belly?
讀了phd,就意味著真正要把學術作為career來對待了。而對於career,一定要真正喜歡才能夠幹好,否則的話,將很痛苦。現在,我對於學術,只能說 I can do it. 還不能說 I like it。真正的且最持久的fire in the belly應當是喜歡。光喜歡professor的life style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在學術中找到真正能吸引你,打動你的地方。這也算是我下一階段的目標吧。
這份總結,也洋洋灑灑地寫了1萬多字了。寫的目的,一是對自己這幾年的歷程作一個回顧,也算告一段落;二是真的希望可以對以後的申請者有所幫助,畢竟,商科PhD申請的人不多,這方面的經驗也是少之又少,希望今後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一隊伍來,將來為國內商學院的發展出力,這兩年的經歷,更讓我認識到國內商學院在研究方面與國際上的差距,這正是我們今後努力的方向。
我從來都不覺得Wharton的offer可以改變什麼,也不去考慮自己牛不牛這些問題,我需要做的就是,按著自己的計畫,一步步去實現夢想,不去考慮別人怎麼說。一直以來,都深感自己是幸運的,有權利也有能力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在這裏,還是要不能免俗地謝謝我的父母,對我的決定給予支援;謝謝Andrew,把我帶進了學術的殿堂;感謝所有的同學朋友們,讓我的生活充滿色彩。Bow!
未來的路還很長,我才剛剛開始。。。
無限 F.I.R.
In a small island
people are still building there
so called-tradition
totally controlled by their desires
and listen! their words
seeking one more step further to the heaven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the brand new start in 2005
We are f.i.r.

無邊無際無窮無限蔓延
無道無天無間無限光遠
無悔無怨無限無法超越的世界

紅色藍色灰色黑色警戒
無色有色真實虛幻空間
都是屬於我們音樂自由的意念

Hold your tears
No matter what the people say
只有相信一種堅持一種力量
能把失敗都摧毀
能把失敗都摧毀

只有我絕對
沒有後路可退
自由去追
沒有誰能拒絕

只要我超越
極限你看不見
自由的純粹我能體會

Music and eternity
searching for music and eternity
now let's continue our stories
about searching the eternity in music
there is no limit no extreme
no boundary no edge
there is no fear at all
let us be faithful to our dream
We are f.i.r.
Jade
中級會員
中級會員
 
文章: 129
註冊時間: 2004-12-10 13:31

文章asicschu » 2006-03-09 21:48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朝自己夢想邁進... i77
頭像
asicschu
白金會員
白金會員
 
文章: 2663
註冊時間: 2004-10-29 08:54
來自: Pennsylvania, USA


回到 PhD 申請交流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