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it \$m[1]:
(恕刪)
而且我從企管系畢業...我覺得自己具備的專業能力不夠...
大一大二修的那些統計、會計、財務修完就已經忘的差不多了...
所以現在想出國去念一個比較專門的商學系...
讓自己具有一個比較專門的SKILL...
請問一下我這樣的想法對嗎?
我之前有去留學中心問過...
可是他一直說我可以去念MBA到時候撿課的時候再多撿一點自己想要的...
可是我沒有工作經驗...我現在去念MBA有點不瞭解自己想得到的是什麼東西...
大部分的人都是跨組來修MBA...
有人會跨組去唸會計、財務、資訊嗎?
麻煩大家給我一點建議...
1.您喜歡統計、會計、財務、資訊嗎?
2.您用多大的肯定語氣回答第一個問題。
3.您到底喜歡哪一個?是統計、會計、財務、資訊還是其它?
4.您可以接受您學到的「Skill」在很多情境中派不上用場嗎?
5.您可以接受別人用極低的代價或您大學四年,就取得和您兩年後的Skill相同或相去不遠的程度嗎?
6.您可以接受有人說您的Skill不值得稱作Skill嗎?
您非常在意自己學得不精、「修完就已經忘得差不多」,一個外人聽到這句話第一個想法,極有可能是「既然過去面對入門學科都忘得差不多」,有什麼道理您兩年後回來就會「牢牢記住」呢?
企管到會計、財務、統計根本不叫跨組,很多基礎學科本來就是您大學唸過的東西,就商學院來說,到了研所或MS其實是想進一步把整個子領域搞通,「取得學術研究的敲門磚」(某些「非常」利益導向的MS例外,如財工)。
增廣建聞?是的,您一定會增廣建聞。英語溝通?是的,您多半也會進步很多。專業?這就很難說了。好消息可能是,您真的獲得了對特定知識的敏感度與熟練,因此你也獲得了別人透過其他途徑也有的職場入場券。壞消息可能是,把自己的路走窄了,這在您萬一後來發現自己不喜歡該領域時特別悽慘。
很多人建議您先工作再進修,這是因為不瞭解「您對自己有多深的認識」,因此希望您先到職場探測自己的興趣。若您對自己極有把握,那就衝吧,反正人生很短啦!本來有夢和失望都是人生的一部份。
有多年工作經驗,或者這麼說吧!瞭解現實的MS,和不瞭解現實的MS,差別在,前者要貢獻自己帶給同學們光明,後者要從書本論文中去揣測空中樓閣的根基在哪裡。前者的苦在於,他找不到同學跟他一同批判某些蛋頭教授的異想天開,或者大聲讚賞某些東西的真正價值。後者的苦在於,他只能想像前者和他自己的距離。
順便提來自台灣MS的競爭。首先,您念MS時在國際上認識的那票人,很難對您在台灣的就業有什麼幫助(我猜測您屆時九成九會回到台灣)。其次,您在台灣會面臨「學術幫派集結」的現象,這因行業而異,但可以確定的是,您既非先前有工作經驗的國際MBA,亦非擁有讓你大嘆台灣真是小的台灣MS校友網絡。拼好用有國際MBA跟你競爭,拼便宜有台灣MS跟你競爭,請問您唸完兩年國外MS的優勢在哪裡?當然,事在人為,講到後來,這些空包彈都是屁,每個人際遇都不同,就看您要不要去賭賭看,爽就好。
但無論如何,先決定或嚴重傾向要做什麼事,再來幫那件事找理由,不是個明智的決策,希望您三思。您念MS,很大一部份原因是想「厚植」所謂專業能力,這倒也無妨,只是請做好心理準備,很多人唸完台灣大學的專業能力也許不見得會輸給唸完國外MS,在這裡您所謂的「專業能力」僅只是課本上的東西,這是我身邊一個過來人的經驗談,他念了台灣最好的財金所,也念了國外第一流的財工與統計拿straight A畢業,但是在台灣念研所的他,和兩年後的他在專業能力上實力很接近,不一樣的是,他從他同學身上學到非常多東西。他很幸運,班上有超過一半的人有非常資深的工作經驗來供他汲取,當您進的學校極好極出名的的時候,自然有許多「習慣工作好幾年再回去唸書」的外國人會進去,讓「喜歡大學畢業就直接念MS」的台灣人受益。我希望您也一樣幸運。
他以前寫過一段文字,我轉過來給您參考看看。決策當然因人而異,只是提醒您旁人常常喜歡說東道西,評論長短,這是放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都一樣的,希望您以後在面臨雇主針對您花大錢唸書的質疑時準備好一套說詞(諸如「因為大學修過但是忘得差不多了」這種理由很蠢,請三思→有一個成語叫做重蹈覆轍,不贅述)。
===
商學院通常會把課程分成兩大塊:核心課程與非核心課程
核心課程往往都是必修,包括經濟,會計,統計之類的
非核心課程則多半是選修,包括主要的五大管理學門
核心課程基本上都是照教科書在走比較多,算是基礎知識
非核心課程則會在教科書以外搭配大量的個案研討,內容就相當靈活。
至於學到實務比較多?要先定義何謂實務
如果你指的是很技術性的業界操作,這些東西是不會教的,因為那些東西沒有什麼難度或深度。也不需要花時間去教。
如果你指的是規劃分析,那這些東西是教的最多的,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觀念和經驗,才能夠真正進入討論內容。
好比今天在作個案研討時,如果討論的是某家公司在金融風暴下破產的問題要你以重整或清算的角度來分析,那麼教授就不會再花時間去講解金融風暴的成因,也不會再講解債權與股權的先後順序或者公司的跨幣別借貸契約如何因匯率變動而增加,因為這些東西都是你在上這些課之前就應該要會的。
個案研討就是每個人提出自己的方案,例如以債換股,清算部門成立控股公司,賣掉未完成的計畫變現,減資.....。然後,針對每個人或每組提出的一套方案進行研究,討論可行性,潛在問題,法規問題,以及市場接受度等等。個案研討就是驗收過去所學的教科書上的知識以及結合你自己(或同學)的經驗。
好比說:我們都會計算Discounted cash flow,但這是教科書上的知識,只是套公式算答案而已。但在個案研討裡,情況就會很實際,也很複雜,例如某些現金流量不穩定,收益可能是不同幣別,匯率還有很大波動,此外,多國企業可能還有不同市場與規定,預估成長率也有不同假設。....
如果說教科書教的是假設最單純的世界裡得到的最簡化公式,個案研討就是將能夠開放的條件都盡量還原到現實世界,每個條件的變化會讓分析更複雜。所以,教科書當然要懂,但是基礎知識可能在核心課程會教到,也可能沒提到。但在個案研討時,教授往往會假設學生都已經知道這些知識了。
(...會算,和知道何時不必然要算,是不一樣的)
---
除了您自己,沒有人可以對您的人生負責
屁完了..請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