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拿到admission,趁今天有空,來分享一下經驗.
Admission: UC Irvine Full-Time MBA
submit: 2/1 (3rd round)
interview invitation: 2/24
phone interview: 3/7 (with Christine Hoyt)
Admission notification: 3/16
My profile:
Edu
BS: NTU CSIE('94-'98), GPA 2.5, rank 54/54
MS: NTU CSIE('98-'00), GPA 3.0, rank 46/46
Tests
TOEFL(06/'04): 260(26/26/26 TWE 5.0)
GMAT(11/'06): 720 (AWA 3.5)
WE
中研院統計所腦科學研究群 國防役研究助理(5 years)
宇匯科技 軟體工程師(3 months)
無業(5 months)
中研院統計所研究支援實驗室 資深技術師(1 year)
Activities
the 6th TIC100 創業比賽(team technical consultant)
the 8th TIC100 創業比賽(team founder)
Publications
3 journal papers, 2 conference papers, 5 posters
Awards
the 2003 New Perspectives in fMRI Research Award.
the 6th TIC100 新芽獎.
Recommendation letters
one from 中研院統計所研究員
one from 中研院統計所助研究員
我的生涯算是比較曲折的,都跟週遭的朋友走不一樣的路,一路走來,真是倍感寂寞.
大學分數超爛(最後一名),不過還是溜進了研究所(結果連莊爐主). 畢業後,同學都到資訊業界,我卻選擇到中研院服國防役,加入新成立的neuroimaging group,轉領域到大腦科學.偶然的機會參加創業比賽,發現原來技術轉換成產品可以給世界帶來更大的影響.而且被那裏的活力給感動到了,每個人眼中都充滿衝勁,熱情.心想有為者亦若是也.
國防役結束後加入一家台灣的新創網路搜尋引擎公司.無奈家裡發生狀況,只做了三個月就離職回鄉.在家期間想到一個idea,再次參加了創業比賽,結果兵敗而回.讓我體驗到沒有人脈,沒有管理技能,沒有團隊是不行的. 而且30歲了,沒有時間讓我慢慢在業界中磨練.念MBA是最短時間可以讓我得到人脈,管理知識與技能,以及團隊的途徑.
此時中研院統計所新成立研究支援實驗室.找我回去.雖然職稱是技術師,但讓我參與實驗室發展方向等高階決策,且給我主導專案的權利.於是又回到中研院.(又是加入一個新創單位).同時準備GMAT跟申請學校.
我的生涯目標是在IT產業或neuro-tech產業創業.因此在申請時特別鎖定加州的學校.由於成績很糟,業界經驗幾乎零,也沒有擔任過管理職,所以主力目標放在top20-50.(東扣西扣,也沒幾家可選了)
由於沒有什麼管理經驗,也沒什麼領導經驗,所以申請文件中,我主打innovation跟entrepreneurship,以及neuro-tech與中研院的背景.innovation方面,我發表過一些論文,也有得獎.在家裡想到的那個idea也有提到.entrepreneurship方面,對新創單位的偏好,兩次參加創業比賽的經驗,在研究支援實驗室主動提出好幾個系統改進專案.我在contribution題中則強調我的neuro-tech與中研院的背景(個人覺得是最大的特點,尤其是MBA注重diversity時)
Why Irvine方面,我提到我的背景(high tech)跟Irvine的fit.Irvine的位置在加州,方便我就近進入高科技產業.班級小讓我可以跟同學建立深厚友誼.
對於我的超慘GPA,我在essay中隻字未提.只有在interview的第一題,tell me about your education時,我用一句話交代過去: Although I received the highest Collegial Entrance Examination score of my high school class, I felt confused about my future during the four years of university.我有聽到她說oh~,就是那種soga的語氣.所以我想她是有注意到我的駭人GPA的.還好,她沒有追問細節.我也不想困在這裡太久.我想把interview重點放在why should you admit me,而不是why shouldn't you admit me.
推薦信方面,找了中研院neuroimaging group的老闆(帶我5年)跟研究支援室的上司(結識6年,曾是在neuroimaging group共事的post doc,後來升為助研究員,負責研究支援室).雖然這兩位只是中研院的研究學者,跟商業界一點關係都沒有.但這兩位認識我最久,跟我互動最深,所以我還是請他們寫.
口試官是Christine Hoyt,過程我只記得第一題跟第二題(tell me about your working experience),後面都忘記了(sorry 啦~口試是半夜2:00,第三題開始就進入休眠模式了).但是我確定都是考古題.只有一題是新題,不過也大概只有我會被問: Working in an research institution, why do you want an MBA?(好像是這樣問的.)
Christine Hoyt是很好的面試官,會適時的用excellent, good, great來鼓勵申請者.可是我只有在前幾題聽到,中後半段都沒聽到了.不知道是我昏沉了沒聽到,還是我回答得太糟糕了.
最後有錄取我真是讓我喜出望外.
我的總結心得是,雖然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特的,但是有一點是四海皆準的,那就是就算GPA低(很難有人比我低了),只要GMAT考高,還是有機會的.
再一次,我又做出了跟週遭朋友不同的決定.朋友都是申請phD.,只有我申請MBA.
(在中研院當國防役研究助理,申請出國念MBA的,不知道我是不是第一人?)大家都考GRE,只有我考GMAT.申請的過程真是只有孤單可言.唯一陪伴我的,就是傷心咖啡店跟ptt了.
真是感謝傷咖眾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