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kevin \$m[1]:
哇, 遇到高手了
拿別人的資金創業 這可是高段
VC 感覺是一個神秘的產業
真希望ephemeral 能分想一點VC, entrepreneurship的經驗
記得店裡Allenr前輩也有這方面的經驗
(在椰林看到他分享的申請經驗)
拿別人的資金創業,物質負擔輕,心理負擔重。
我和另外兩個伙伴那時用兩個月的時間,說服某上市櫃公司出資支持我們:
1.找更多人成立核心團隊
2.與VC洽談更多資金挹注
3.把產品簽定
換言之,別人創業時已有一鳥在手(手上有自行開發的產品或技術),我們則一無所有。
那家公司因為信賴我們三個人,因此出資幾百萬,租辦公室、架設小小的網路機房、支付人員在開辦期間的薪資...等。平心而論,幾百萬對他們而言不是大數目,重點是「信賴」。
最後因為不可抗力的因素失敗了,常人說不可抗力意指天災,在產業內的不可抗力指的是「無法掌握的關鍵因素」:我們事後歸結有幾點,對小弟而言,其中一點是我們沒有國際認證:p 這個國際認證在這裡指的是外國的MBA學位,尤其是在「取得老外信任願不願意把產品託付給我們」。
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創業選擇的產業,在台灣不是研發導向,換言之,歐美的技術遠遠強過台灣乃至於整個亞洲(除了日本)。靠的是localization,mktg insight,以及營運的know-how,因此上述的「國際認證」:p 很重要,尤其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也是「上市櫃公司」:start-up v.s stock listed com.。
我們沒有對不起出資的公司,因為我們真的盡力了,但仍感到相當的抱歉,辜負他們的信賴。當然那家公司高層最後還是諒解甚至安慰我們,但這一切還是讓人
徒呼負負。
事後自己看,失敗的因素很多,但關鍵因素只有幾點而已。我以前常覺得,有時候重系統分析,也要「直覺」來看make sense與否。這一次再一次證明這點。與競爭對手相較,我們所有的劣勢都不是真正的劣勢,例如我們沒有現成機房,但是有母公司支持;例如我們沒有公司的track record,但是核心團隊所有人在產業內的track record極強;對手飛到美國數次,我們也飛到美國競爭,差只差在我們無法完全說服老外相信一家有ambition的start-up,而對手來自美國top 30 MBA的COO說服老外,如此而已(這句看似簡單武斷,但真正的勝負關鍵就在這裡)。
老外有人相信我們,但有更多人相信Georgetown和NYU,呵
創業前,我工作期間和不少美國不錯學校的MBA共事,說真的,講句不客氣的,我不會覺得他們除了英文以外,專業知識與技能有比我強到哪裡。只是確實我的英文磨不過他們,或者應該說,台灣研所培育出來的碩士,大部分英文比不過國外回來的。既然如此,那就再花兩年時間吧,不差這兩年,反正我想工作到六十歲^^|
一般人會說專業、國際觀 make difference→I dont think so。
我是個「別人強我會欽佩會找出他強的原因,然後學習他,而不是浪費時間嫉妒或詆毀他」的人,從以前到現在都如此,但這一次透過管道我取得對方所有的簡報資料(間諜?),從內容看,我真的不認為我們輸那家公司,甚至我們要務實詳盡太多太多了。也許到美國可以找到答案吧..
不多談了,班門弄斧莫此為甚><
(誰來告訴我為什麼托福聽力和另外兩個section的難度差那麼多,上禮拜第一次做托福PP,文法、閱讀這麼簡單,聽力事後看script超簡單但實際聽起來好像鴨子聽雷><)
以下是勵志文,當初回給我前大老闆的信,供各位前輩參考,加油喔!一定會圓滿成功的。
----
創業的結果是失敗收場,但就像沈富雄在「不時奮起」一書提到的,「沒有輸的問題,決定去做的時候就贏了」,成就於過程,人生的句點尚未劃下。說真的,我們到底是在追求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很無聊,搞得很哲學「架勢」,但是也很實在。
這段創業的過程,在功利上的計較,並沒有賺到我要的「大錢」^o^,不過還是得到一些東西,我覺得,說不定等我四十歲時,也還會跟沈富雄一樣,再一次面臨他所說的「中年人無可避免的一定會面對來自生命的呼喚」,那一次通常就是你我每個人的最後一次機會(不一定是創業,是指人生能有最後一個轉折的機會點,是一個誠實地思考「這輩子是不是就目前這樣子」,要「安心」還是「甘心」,還是有可能兩者兼得的機會點)。
小弟實際體驗了創業的過程,很實實在在地,包括籌資、簡報、營運計畫書、上市計畫等(就是那些,你想像得到的),小弟可以告訴我的老朋友們,那是一場認清自己的旅程,途中你會徹底地發現(包括你以為你知道但實際不然)自己的極限、個性、思考習慣,以及與現實條件較量的能耐。這樣的結果可以經由很多方式,創業只是其中一種,而我選擇這樣。
若成功了,想必這些發現會跟著你走進你所創辦的企業,繼續發酵;若失敗了,這些發現也會如影隨形,「帶領」你轉角走進另一條路。
我很幸運的,我的發現很豐碩,此外,除了未獲得超多金錢報酬、損失貴公司優渥年薪的機會成本、辣妹相隨^^|以外,其他該有的獎勵(例如人脈拓展啦、和以後下一代閒聊的題材啦之類的)一樣不少。
....我還是不免把這些收穫搞得很「哲學架勢」,但希望有人能夠從中學習到我所學習的,這是作為老朋友的一種特權啊..^^
經過了與將近二十家證金創投、IT大廠的高階主事者的持續會談,小弟的觀察大致上有幾點:
1.創業的自有資金:
小弟的創業團隊並未出資一分一毫,所有已花費的辦公場租、電腦伺服器設備、籌辦費、人員薪資等,全部是靠腦袋說服別的企業得來。然而,在一家創投答應投你幾千萬甚至上億的過程中,創業者一定會面臨「創業者的承諾」(如出資比例、技術專利)與「創業者的報酬」(如技術股、選擇權)的問題。
2.「故事」、「報酬率」與「不務創投正業」:
有的創投會說「故事」很重要,這樣的創投適合當領導創投,你所要做的,只是說服他們,並請他們替你說服其他創投加入,湊足你要的資金。有的創投會說「報酬率」很重要,這樣的創投往往最耗心神又效果不彰,一心只想輔導企業IPO獲利了結,老是擔心產業前景卻又少做功課(不過這正是創業者的責任),小弟碰到的創投,十家有五家屬於這種。剩下的創投,可能是「策略創投」,只是大企業用來中飽大老闆私囊用而已(他們想找的是關連性公司,用大企業來灌新企業業績,炒作上市獲利),有這種色彩的創投,其背後的母公司你們其中有投資股市的要特別小心啊..
3.資金好解決,產品、技術較難:
小弟的狀況如標題,和一般創業團隊相反。一般而言,資金較難,產品與技術似乎較容易,小弟告訴大家,現在的資金比兩三年前寬鬆許多,以貴公司的訓練,在籌資方面應該是會很得心應手才對。反而是,產品利基、技術才是根本上應該徹底掌握的,小弟這回會錯失良機,便是因為當初太高估「產品已掌握」,而難題全在「怎麼湊足兩億」,使最後資金幾近水到渠成時,此時卻意外在源頭丟掉產品版權,使全盤崩解。
4. 中國的崛起:
這不是新聞了,相反地,似乎有點被炒得過熱。小弟告訴大家,沒有過熱,對全球景氣、產業榮枯最敏感的創投業者,每一家都問到小弟在中國大陸的規劃如何,廣達甚至把所有重點放在這裡。前面提到丟掉產品版權的原因,主因也是因為小弟沒有能力承接在中國大陸的經營(沒有人、沒有在地知識,這裡指的在地知識,是指對當地不同省分不同都會市場的人文風土消費習慣的熟悉),而美方與我們這半年的磋商,他們都把重點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日本三地同時經營的策略。
小弟從創投(他們觀察的是各種產業)、美方得到的訊息是,未來我們及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會面臨與中國大陸那票人的競爭,而且這時間點會來得非常快。無關政治,我們的產品、生存方式(例如賺錢能力、營運模式)未來會直接到面臨對岸那票人、那票企業的「替代性」競爭。
5.創業沒那麼難:
難的只在於你擔心會失去什麼,然後念茲在茲而已。當然,一定的經濟基礎是必備的,至少有足夠撐個一年不工作的存款,當然若能說服某家大企業資助你開辦公司是最好(例如小弟的這次「旅程」),若不行,只要有「故事」,有一批人理念差不多,也可以拼拼看。
真的沒那麼難,倒是身體會有點傷,沒日沒夜是常態,話說回來,你們應該已經習慣了吧^_^若是自己的志趣,那麼即使是假日,也會自動地反射性地思考問題,我記得,這是老闆講的,我很有體會。
未來小弟要怎麼繼續走下去呢?應該就是承接這段創業過程中的發現,補足自己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