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看開站大老AGK大牛
申請日記應該是首位點月率破萬
版主: iambigmomma
franny huang \$m[1]:第一次上到這網站 看了各位前輩的意見 有些不同的小小心得跟大家分享
我從事通訊產業 就是一般的工程師
從接觸電子到工作 已經有10年的時間 也經歷了3年換4家公司的紀錄
目前 已經申請到MBA的學校 很多人會問 為什麼不留在國內讀本科系的研究所
其實 這一切都要從前3年工作換了4家公司的慘痛教訓
第一家公司 被某上市公司買斷 搬到西雅圖去了 做出來的產品也變成對方的產品
被買斷的原因很簡單 技術層面沒問題 但行銷能力太差 一堆庫存
最後要倒不倒 對方公司想要技術跟產品 就直接把公司買斷再解體
第一家公司 某大上市IC設計公司 MIT入主 把一堆他要跟不要的部門都處理掉
從以前的股王變成這種情況 在我們部門虧損的情況下 我們就是被遣散的一族
原因也很簡單 行銷能力不足 通訊產品每個月都競爭 晚一個月進市場利潤就少很多了 公司的產品政策搖擺 人心惶惶 人才一個個的離開
但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我們這些離職的人 每一個幾乎都是到外商去
很多人從工程師的身分轉變成技術支援 更接近客戶端 因為都怕到了
大家都有很深的體悟 技術在台灣不事態困難的事情 但能不能獲利才是重點
要獲利就要接近客戶 知道客戶在想什麼 我們只想用自己的專業去了解客戶真正的需求 技術好 產品好 不見得賺錢 但技術好 行銷不好 我已經看到兩個下場了
那一年的工作 讓我知道 什麼叫做胃痛跟胃潰瘍 回到家都已經是1點後的事情了
萌生念頭 我要懂行銷
第三家公司 是間IC設計公司的外商 但確切來說 應該是台式外商 管理方式跟軍隊有的拼了 主管要叫學長 學長就是神 是一切的基礎 我半年就離職了 在我離職半年內 公司走了一半以上的人 只剩下CEO階級的人 和一堆自認為是神的人吧
那半年 我在想 為什麼一家技術能力這麼好的公司 會流動率這麼大
花了半年的時間 我找到了答案 是管理出了問題
之後 我又花了半年的時間去思索 未來的3-5年 我應該怎麼走
對台灣的通訊產業 我有一種放不下的使命感 我想將我所學的跟專長有所給予
後來 我選擇了網通業 一家規模不大約100人的公司 但管理方向很正確 人員流動率非常低 當然也就平穩的賺錢 他是有自己品牌的小公司 專賣歐美的網通產品
他沒有很深的技術 但管理很有序
在IC設計公司 不乏很優秀的人才 坐我後面的是南加大機械跟半導體的雙碩士
坐旁邊的也是台灣的碩士 左右方也是美國大學跟研究所畢業的
整各部門一堆從國外回來的碩博士 台灣的碩士也大多是以台清交的碩士為主
但這些都是技術 沒有人懂行銷 我們將產品做好 但就是拿不到訂單
透過管道問到了在客戶公司工作的朋友 才知道 是行銷這一塊出了問題
沒多久就要開始上課了 很期待這一次所激起的火花
在IT產業 有很多工程師改唸MBA相關的課程
也有很多從國外回來的人員
對於台灣 唯有加強自己的能力 才有競爭條件吧
最明顯的是跟外商和大陸的競爭
曾有在聯電工作的朋友對我說 他不排斥到大陸工作 因為那是趨勢
也有朋友到英國讀書的原因是說
老闆跟他說 只要他願意到大陸去 去了就是主管負責人 不去就是離職
因為不是國外回來的學生 公司給他的線都是大陸跟一些開發中的國家
相對從國外回來的人員 以專業的技術背景來看 雖然不足
但因為老闆對語言能力的重視 通常可以拿到歐美線的客戶
為了這一點 他離職這個月初到英國讀書了
語言對未來的台灣越來越重要了
曾去過SUNPLUS面試 第一關就是像托福一樣的英文考試
但是沒有作文這一項拉
其他就都差不多 考完成績馬上出來
成績有過才有真正看到人可以進行面試
妹妹的男友也是工程師 面試人員跟他講
你的專業能力 我們可以錄取 但公司有明文規定
不同等級有不同的英文測驗成績 成績不夠的人員 一樣不能錄取
請他好好準備 下次面試就是英文考試
姑且不論 在國外學校好壞 不論學到多少 從國外回來
就是能給老闆一種想法 你的英文能力應該沒問題
曾有在IBM當專案經理的前輩在念MBA這個學位給我一個意見
要不就唸間台灣人聽過的 但排名不見得重要 重點是要有聽過且覺得不錯的
要不就是在台灣唸台大政大累積人脈
這個月聽到同學 錄取某大外商的軟體負責人職位
一樣的年紀 他已經月入10萬以上 不含股票跟分紅 有的同學現在已經是某些上市公司的主管 有些人還是一樣當個吃不飽餓不死的工程師 有的人離職去日本學行銷
有人去英國有人去美國深造 未來的5-10年 只能各憑能力各憑機緣
MBA是個跳板 但並非每個人都是跳水高手
ivanchiang \$m[1]:這是我的感覺
台灣目前沒有什麼大型的企業
台積電.鴻海這些都是電子資訊產業
需要資訊相關科目的背景.MBA某種程度上對他們幫助不大
台灣缺少品牌公司
在我看來.台灣只有BenQ最有那種品牌企業的味道
或許他的東西不是"頂尖"好的
但BenQ無論在廣告.包裝形象上都比較有品牌的sense
其他的真的少之又少
我知道的還有幾間台灣品牌但掛美國品牌的公司
可是總體上來說真的屈指可數
MBA在台灣好像最有空間是在金融業吧
勤業眾信、麥肯錫、高盛、花旗這些外商公司裡有不少MBA的人
其他的企業
公司領導階級的人格局實在不夠大.看得也不夠遠
叫他花錢砸marketing.他會怕
畢竟這種東西不是馬上見到效果.
而且還要處處去揣摩消費者的習性跟口味
不像製造業錢砸了機器來了產能馬上提高.
消費者的問題交給下單的企業去處理煩惱就好
長期的製造背景讓台灣大多數產業都只著眼在近利
環境如此.台灣教育出來的學生往往也相當短視
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當然還有很多因素
所以我覺得MBA的學生在台灣舞台不大.揮灑空間也小
但我不是說念MBA沒用喔~
如果願意把自己放到世界.MBA的背景絕對會是一個大加成
其中當然包括了香港、中國之類的
既然出了國.能唸到MBA.舞台當然該是世界而不是單單在這
我表姐住在南美洲的小國.
比起台灣.不騙各位.一個旅可以把他攻下來的鳥國家
但她唸完哥倫比亞MBA後就強迫把自己擺到國際去
上個月他被3M挖去歐洲擔任區域性的經理級幹部
她們國家的背景比我們更惡劣.窮困.沒有競爭力.
所以我認為大家應該考慮念完MBA後"怎麼"讓自己有揮灑空間
不必一定要想著出國目的是什麼喔![]()
反正就是像頭餓狼一樣
對所有的東西都垂涎三尺.然後死命地撲上去唷~~(當然要有格調地"撲"...)
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脩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時間晚了我還得去念書.有機會再跟大家聊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