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 筆誤 是NYU
我的算法很簡單
我假設絕大多數的人申請者最後都有念到 Top 51-150
共一百間學校 假設每一間都有十個人念
而且有些學校台灣人多 有些一個都沒有 所以算平均十個
那也才1000人
前五十加一加 大概也不超過兩百人
所以 看似很多人出去唸MBA 其實大概1300以內就差不多了
上萬人是太多了點... :)
Opeman \$m[1]:cc.. 筆誤 是NYU
我的算法很簡單
我假設絕大多數的人申請者最後都有念到 Top 51-150
共一百間學校 假設每一間都有十個人念
而且有些學校台灣人多 有些一個都沒有 所以算平均十個
那也才1000人
前五十加一加 大概也不超過兩百人
所以 看似很多人出去唸MBA 其實大概1300以內就差不多了
上萬人是太多了點... :)
vincenthsu \$m[1]:看了有所感觸,提出一點小弟的看法.觀察版上的人大多似乎以產業為主,例如電子業或其他行業的Marketing or PM等等,不知道真正在證券金融業的人有多少.如果單以券商而言,又有buy side和sell side的分別(或許很多人連buy side跟sell side都還不清楚,buy side簡單而言就是所謂的基金公司或是掌握資金的自營部,sell side簡單說就是券商提供研究報告的部門,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那些外資分析師),老實說top15MBA比較容易進sell side,但是buy side就不一定了,不管是mba or msf都是buy side會recruit的人,只要對市場有sense,有操盤的技巧,要進buy side是很有機會的.因為操盤績效這種東西跟是不是top 15 mba畢業可以說是沒有關係的.但以上所述,基本上是要有一個master degree的,因為才比較有機會進去.至於學校的好壞這是因人而異的問題.當然我自己是覺得有在us news or businessweek出現的學校還是比較可以接受的.另外券商其實有很多部門,研究部門之外對top15mba的需求其實就降低很多了,有次跟smith barney的交易室主管談,他就說其實他認為進交易室基本上不需要有mba的學位,所以說每個行業都有他的次產業,而top15 mba並不是在每個地方都有需求,而且也不是唯一的需求,只能說他在某個領域的確是一張必要的入場券,而要不要進去那個地方的人是自己,所以找出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比一味的追求排名要重要多了.以上為小弟淺見,有不同看法歡迎提出.
這這這 很像莫老師說的oversimplification 哈哈哈 開個玩笑 剛看美加的招生就不只這個數字了Opeman \$m[1]:cc.. 筆誤 是NYU
我的算法很簡單
我假設絕大多數的人申請者最後都有念到 Top 51-150
共一百間學校 假設每一間都有十個人念
而且有些學校台灣人多 有些一個都沒有 所以算平均十個
那也才1000人
前五十加一加 大概也不超過兩百人
所以 看似很多人出去唸MBA 其實大概1300以內就差不多了
上萬人是太多了點... :)
modern \$m[1]:
這真的是很現實的問題。 這種問題一定得在念書前就想好效益問題,MBA絕非單純的留學學習,單純的體驗人生。 MBA是一個很務實的學歷,進去第一天開始就要想出路(甚至進去之前就是要想好了),如果要單純體驗,我會學志玲姊姊去念藝術史,與米開朗基羅作伴 :P
念MBA這檔事最終會回到why MBA這課題上 而這答案永遠正確的只有"人各有志"這四個字而已 擇其所愛 愛她愛到死
只能說他在某個領域的確是一張必要的入場券~~~ vincent, good point ! I like it ! 想清楚未來的發展 確時能釐清不少現在的盲點vincenthsu \$m[1]:看了有所感觸,提出一點小弟的看法.觀察版上的人大多似乎以產業為主,例如電子業或其他行業的Marketing or PM等等,不知道真正在證券金融業的人有多少.如果單以券商而言,又有buy side和sell side的分別(或許很多人連buy side跟sell side都還不清楚,buy side簡單而言就是所謂的基金公司或是掌握資金的自營部,sell side簡單說就是券商提供研究報告的部門,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那些外資分析師),老實說top15MBA比較容易進sell side,但是buy side就不一定了,不管是mba or msf都是buy side會recruit的人,只要對市場有sense,有操盤的技巧,要進buy side是很有機會的.因為操盤績效這種東西跟是不是top 15 mba畢業可以說是沒有關係的.但以上所述,基本上是要有一個master degree的,因為才比較有機會進去.至於學校的好壞這是因人而異的問題.當然我自己是覺得有在us news or businessweek出現的學校還是比較可以接受的.另外券商其實有很多部門,研究部門之外對top15mba的需求其實就降低很多了,有次跟smith barney的交易室主管談,他就說其實他認為進交易室基本上不需要有mba的學位,所以說每個行業都有他的次產業,而top15 mba並不是在每個地方都有需求,而且也不是唯一的需求,只能說他在某個領域的確是一張必要的入場券,而要不要進去那個地方的人是自己,所以找出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比一味的追求排名要重要多了.以上為小弟淺見,有不同看法歡迎提出.
Opeman \$m[1]:如果你想作Banking, Consulting, Investment Management
很抱歉,一流的公司就是喜歡名校 非常現實的生態
非名校當然有 只是數相對會少很多 因為很多時候那些公司的HR連履歷都不太看
花三百多萬去唸書 去唸一個終極學位 如果行有餘力,念好一點的學校可以享受很多好處 資源多 校友多 師資好 同學強 找工作容易
最後 每年台灣拿去唸TOP10-15的 我幫你算算 以2005 年出國為例
HBS : 1
Standford: 1
MIT: 3
Kellogg: 3
Chicago : 8
Clom: 3?
Michigan: 6-7
Duke 3-5?
Haas: 10
NYU- 6-7?
Virginia : 1
Cornell: 2
UCLA: 8?
總共大概五十人上下
另外 每年申請MBA的並沒有上萬人那麼多 大概一千人以內吧
供你參考
撥撥 \$m[1]:看了大家的文章,心得很多,但肯定寫不完。
我想表達的是
我並不優秀,但我在咖啡店裡面,
得到並學習到很多努力申請MBA的同志們的精神,
就是都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都很有自己的見解!
我想要更了解我自己,想要知道自己的最大能耐在那裡
所以選擇出國念MBA
而我也在準備的過程中充份了解自己的優缺點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3 位訪客